才子篇

刘希夷,死于版权纠纷(二)

读史读到伤心处 作者:纳兰秋


  歹毒的舅舅

  宋之问不是一个好舅舅。

  不仅如此,他的人品也不敢恭维。宋之问登上仕途春风得意的时候,武则天已经牢牢地把大唐帝国的命运抓在自己手里。她是个有作为的雄主,远非孱弱无能唐高宗李治可比,她继承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的气度和心胸,把唐朝的繁荣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并为开元盛世的到来夯实了基础、奏响了前奏。

  后来,她建立了大周朝取代了唐国号,自己当起了皇帝。武则天是中国历史第一位女皇帝,为什么这么说呢,她以前也有女主擅政的历史,但都没能也没有勇气像武则天那样更改国号,建立属于自己的王朝。她有令人震骇的政治手腕,也有令人无以匹敌的政治胸怀。所有这些足以说明武则天是个令人崇敬的女性。

  但这个女人的私生活却糟糕得很。她明目张胆的畜养男宠,并用手中的权力使她的男宠获得了至高无上的特权,成了大周朝的显贵。其中最得宠的是张氏两兄弟,张易之和张昌宗,他们两个倚仗着武则天的宠幸,在百官面前神气活现不可一世,官员要想得到的晋升也得谨慎打点他们兄弟。

  宋之问一能写诗,二能溜须拍马,因此得到了武则天的青睐。野史中记载了一则关于宋之问投机谄媚的故事。武则天养面首不是什么新鲜事,薛怀义、张易之、张昌宗等都是她的面首。宋之问一看当面首比在仕途上一点一点攀爬强多了,既可以得到皇帝武则天的宠幸,又可以获得一生享用不尽的尊容,这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宋之问萌发了给武则天当面首的想法。但是由于宋之问有先天的生理疾病--他天生口臭,当他的谄媚的嘴脸靠近女皇武则天时,武则天顿时感到恶臭扑鼻,因宋之问的才气所带来的好感一扫而光--使得他的当面首的理想化为泡影。

  武则天实在受不了宋之问说话时嘴里发出来的气味,宋之问也因此羞愧难当,恨父母没有为自己生一张喷香吐馥的嘴。

  武则天这条路走不通,宋之问接受打击的同时,又发现了一条可以达到同等效果的终南捷径。那就是巴结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把他们兄弟答对舒服了,自己的好日子也就到了。

  因此,为了讨好张氏兄弟,宋之问不惜出卖自己的人格和尊严,所有的道德底线都忽略不计了。张易之兄弟靠漂亮的脸蛋取悦武则天的同时,也想凭借闪烁的文采征服女皇的那颗好大喜功的心,但是他们兄弟不学无术,别说是提笔写诗,就是斗大的字他们也认识不了几个。这下子宋之问可派上用场了。张氏兄弟为武则天歌功颂德的那些辞赋诗篇,全都是宋之问捉刀的,不仅如此,为了讨张氏兄弟的欢心,宋之问不惜亲自为张易之捧尿壶,其龌龊的嘴脸可见一斑,真不知道张易之小便的时候,亲捧尿壶伺候的宋之问的脸上有什么表情。

  不管怎么说,宋之问的努力没有白费。由于博得了张氏兄弟的好感,在武则天面前,宋之问终于可以长吁一口气了。武则天开始对宋之问青眼有加,另眼相看。

  有一次,武则天带领群臣到东都洛阳的龙门公费旅游。旅游期间女皇来了兴致,下诏令群臣赋诗夸一夸龙门的胜景。有一个叫做东方虬的人最先写好,武则天十分高兴,赏了他一件锦袍。后来宋之问的诗也做好了,武则天读后,顿时心旷神怡,感觉非常不错,就把已经赏赐给东方虬的锦袍夺回来,重新赏赐给了宋之问。这说明宋之问写诗很会投其所好,并不是用心去写,而是为了得到宠幸、得到青睐而写诗。

  此外,还有一件事情可以佐证宋之问小人的行径。武则天奄奄一息的时候,张柬之和王同皎逼她退位,并诛杀了张易之兄弟。宋之问因为谄媚张氏的缘故被贬到泷州(今广东罗定),他万万没想到自己尽心巴结的对象竟然如此容易倒掉。后来,他偷偷的逃回洛阳,隐藏在朋友张仲之的家里。当时张仲之和王同皎密谋诛杀宰相武三思,恰好被宋之问听到。他认为自己翻身的时刻到了,就派自己的侄儿去向武三思告密。结果他恩将仇报,靠出卖朋友、出卖良心获得了荣升。

  正当他洋洋得意的同时,时人雪亮的眼睛向他投来了如匕首般犀利的鄙视的眼神,他是个小丑,已经丧失了成其为人的品质和道德。

  宋之问是被玄宗皇帝赐死的。对于这样的结果没有必要表现出诧异。像宋之问这类人,只有死亡才能结束他的龌龊的存在。他死了,世界上少了一个污染环境的源头,当然这里的环境是指社会环境、文化环境而非自然环境。

  这就是刘希夷的舅舅。一个无耻、缺德但写诗却很好的人。

  当宋之问在官场使尽各种伎俩摸爬滚打的时候,刘希夷走遍了大江南北,他的人生目标不在官场,而在广袤的国土和秀美的山川上。如果他有机会逗留于瑰奇美丽的名川大山的怀抱,他就知足了,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此,没有比心灵的慰藉更令人感动的了。

  他坐着舟船,沿长江上溯,途经曾经充满刀光剑影的赤壁古战场,还有那令人神伤的白帝古城,奇幽险峻的三峡风光,让人心胆生寒的险绝蜀道,一切都使刘希夷心动不已。他的诗情才思得以迸发,他的胸襟气度得以拓展,面对着令人生畏又让人可亲的大自然,他觉得人实在是太渺小了,人类为那些锱铢必较的东西所付出的一切实在是得不偿失。

  江水引发了他的思考,这不是一曲生命的挽歌么?江水滔滔东去不舍昼夜,这不是稍纵即逝的人类光阴么?人生的年华也是不舍昼夜的流逝着,它何曾因为惋惜的喟叹而稍作停留?他想起时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里的几句诗来: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人换了一代又一代,可是江月呢,依然清辉不改盈亏有数。物是人非,花落还有花开日,人生却无再少年,逝去的韶华你在哪里呢?刘希夷遨游长江之际,面对着眼前的江月流水,引发了他对人生的思考。他感到迷茫和伤神,人活着有什么意义呢?为什么在短如白驹过隙的人生岁月里,人类还忘不了争名夺利呢?

  刘希夷的游历使他获得了深刻的生命感触,他的诗也开始被人传唱。连在京都的舅舅都知道他的外甥有出息了,写出了不少震撼人心的作品。

  刘希夷最著名的一首诗是《代悲白头翁》,他在诗中以洛阳女儿的靓丽青春和已近半死的白头翁作对比,道出了人生青春易逝、韶华难留的深刻内涵: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儿女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须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

  然而,在若干年后编纂的《全唐诗》里,宋之问有一首叫做《有所思》的诗,其内容与刘希夷这首《代悲白头翁》有惊人的相似,只是宋之问把刘希夷的那句"洛阳女儿惜颜色"改成了"幽闺女儿惜颜色",其余的一尽相同。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