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篇

王莽,粉墨登场(三)

最恨生在帝王家 作者:纳兰秋


  离不开的王家班

  正当王莽雄心勃勃坐稳位子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大事,此事足以使王莽垂头丧气。汉成帝死了。成帝无嗣,只好过继小宗定陶共王刘康的儿子刘欣嗣位,是为汉哀帝。

  问题出来了。这个刘欣跟王政君和王莽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人家有自己的母亲、祖母,刘欣想要坐稳皇位,一定会引入新的外戚力量,这样的话,新旧外戚之间的权力冲突不可避免。

  王政君觉出端倪,为了避免新旧外戚的激烈碰撞,示意王莽主动交权。王莽无奈"上书乞骸骨",表示愿意让出大司马大将军的位子。

  刘欣也不是糊涂人,他的周围都是他王家人,要是同意王莽辞职,今后的工作就不好展开了。为了坐稳皇帝的位子先,刘欣不同意王莽离职,并派人好生抚慰。

  王莽虽然没有丢位,但刘欣对他再也不像成帝刘骜那般信任了。成帝是王莽的亲表兄,打断骨头连着筋,何况王政君会做人,搞的表兄弟间的关系非常融洽。刘欣却跟王莽没任何关系,八竿子打不着,他虽然没有撤王莽的职,但却引进母族丁氏、祖母族傅氏两家外戚与王氏抗衡。哀帝即位之初,和旧戚王氏之间的关系很别扭,双方都隐忍未发。

  但接下来的一件事导致双方矛盾公开化,哀帝和王莽直接过招。王莽为了巩固王氏外戚的既成利益,不惜与哀帝决裂。这既是新旧外戚的矛盾,也是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

  自古以来,小宗入继大宗就是一件麻烦事。大宗绝后,小宗入继,倒也无可厚非,都是宗室至亲,可毛病出在小宗入继后,要尊大宗的父母为父母,原来的亲生父母却要割断关系。这种残酷的宗法制往往引起轩然大波,历史上这类事情不在少数。

  哀帝即位之初,尊王政君为太皇太后,自己的祖母傅太后和母亲丁后仍留在定陶共王在京师的府邸,没有改变原来的封号。

  有人提议,应该追尊哀帝的亲生父亲定陶共王刘康为定陶共皇,丁后为皇后,但遭到王莽的强烈抵制,无果而终。

  哀帝的祖母傅太后得知后,勃然大怒,在她的施压下,哀帝还是下诏追尊刘康为定陶共皇,傅太后为共皇太后,丁后为共皇后。

  事后不久,哀帝在未央宫举行盛大宴会,乃为他登基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负责宫廷宴会的内者令为傅太后张幄设座,与元后王政君同列。

  王莽本来就一肚子气,追尊定陶共皇的事情对王氏太不利了,刘欣这小子看来不是省油的灯,又看到傅太后的座位与姑母的并列,他实在无法容忍,于是严厉斥责内者令,你是做什么吃的?你难道不知道傅太后是藩王之妾吗?她怎么能和至尊太皇太后并列?吓的内者令赶忙撤去傅太后的座位,安置在侧旁。

  傅太后也不好惹,一看王莽如此目中无人,坚决不入座就席,双方争持不下,闹得沸沸扬扬,宴会不欢而散。

  王莽没料到傅太后会有如此过激反应,于是尴尬之余再次"上书乞骸骨",玩弄老把戏。可这次哀帝却没有挽留他,而是赐金五百斤,让王莽滚蛋了。哀帝也深恶痛绝于王莽的盛气凌人、咄咄逼人的气势。

  这次过招的结果,是王莽暂时离开了政治舞台。可好戏还没有结束,王莽离职不等于丧失了影响,相反哀帝和王莽之间的较量会不断升级。

  那么哀帝有没有和王莽较量的资本呢?试分析之。

  首先,哀帝是以外藩继大统,即位时年龄也才二十几岁,怎么说也是乳臭未干,既没有丰富的阅历,也没有足够的从政经验,最致命的一点就是没有丝毫的政治影响力,要不是成帝无嗣,谁知道定陶共王是做什么的啊?王莽就不同了。王氏主政已廿载有余,况元后尚在,影响力是十分巨大的;王莽一直从政,经验丰富,能坐上大司马大将军的位子就说明他有两把刷子;王莽政治野心大,绝非哀帝所能测度,若论政治手腕,哀帝与王莽无异于小巫见大巫。以上可见哀帝先天不足,不足以和王莽较量。

  其次,哀帝赶跑了王莽,可王莽离职后留下的空白谁能填补呢?傅氏?丁氏?这两家除了与皇帝是亲戚外,没有任何可夸耀处,可以说是一群废物,找不出一个在资历、能力和人望方面可与王莽相当的人物。哀帝让王莽下课的同时,并没有建立自己的强有力的班子。离开王莽玩不转了,哀帝也肯定会很痛苦。

  再次,哀帝重用董贤,是错走一着棋,导致满盘输。董贤何许人也?研究同性恋史的人肯定很熟悉。哀帝在历史上最著名的一件事就是"抽刀断袖"。董贤拥有漂亮的脸蛋和优美的身段,除此之外一无是处,但这恰能投哀帝之所好。哀帝"悦其仪貌,引上与语……出则参乘,入御左右,旬月间赏赐累巨万,贵震朝廷。"董贤是中国男人里靠脸蛋吃饭的佼佼者。有一天,哀帝与董贤同床而眠,哀帝的衣袖被董贤枕在身下,哀帝先醒来,为了不惊动熟睡中的董贤,哀帝抽刀将衣袖割断,这就是"抽刀断袖"的典故由来。更有甚者,哀帝曾说过--将来百年后,要将帝位禅让给董贤--诸如此类的话,可见哀帝的混蛋。两个男人相恋在当时已遭天下人指摘,何况哀帝还让董贤做大司马大将军以代替王莽,更是滑天下之大稽。这些都证明了哀帝后天失调。

  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没有自己的班底,再加上短命,所以这些决定了哀帝只能成为一个无所作为、让人唾弃的皇帝,也为王莽的东山再起做出了预示。

  不归路上,凯歌频传

  元寿二年,荒唐而短命的哀帝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行程。他和成帝一样,没有留下子嗣,傅、丁两太后先他一年死去,年迈但健康的元后王政君不得不再次出山收拾残局。王政君也看出这是王氏再起的好机会,于是命使者召回王莽,让他统筹为哀帝治丧诸事宜,趁机将军国大权再次授予王莽。王莽在沉寂三年后,终于又重新站在了政治舞台上,这次他可要好好的露一手。

  王莽重新执掌政权后,办了四件大事。此四件事为其篡位做足了准备。其野心昭昭,路人尽知,只有王莽自己半遮半掩,不断做秀,折腾个没完。

  其一,逼死董贤。董贤这厮确实该死,此人不除,祸国殃民。王莽此行实乃大快人心之举。董贤自杀后,相关政府人员清查其家产,竟达四十三万万之巨,每一个铜板都是民脂民膏。京城百姓对董贤之死拍手称快,"长安中小民欢哗,向其第哭。"可见老百姓长期积聚的不满终于得以发泄。王莽为民除害,一举两得:一则重新从董贤手中夺回大司马大将军的职位,这标志着王莽又杀回来了,肯定会有大动作;二则又为自己赢得了美名和人望,人气骤升。元后顺应情势,任命王莽为大司马,领尚书事,成了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辅政大臣。

  其二,迎立幼主。哀帝无嗣,王莽便从元帝的直系重孙辈中物色人选。结果可选择的余地不是很多,只有中山孝王的儿子刘衎符合条件。于是王莽派使者持节从中山国迎来刘衎即皇帝位,是为汉平帝,年方九岁。新皇帝的这个年纪使王莽十分欢喜,年纪幼小不能决断朝纲,故而元后临朝称制,那就相当于朝中一切大小事务全都由王莽说了算。王莽实际上行使了差不多和皇帝一样的权力。这对王莽的刺激太大了。

  其三,排除异己。这次王莽重出江湖,便不是好来头。贬居三年,他什么事也没做,就是处心积虑的东山再起,以攫取最大的政治利益。王莽排除异己的对象有三类:

  一是王氏家族中威胁到他地位的,如他的唯一健在的叔叔红阳侯王立,虽然已经老的不能为官了,可是王莽还是不放心,在元后面前说坏话,硬是让元后把老头王立赶回封国。与此同时,王莽还挟持元后把同一辈的叔伯兄弟王仁也赶回封国,造成了--元后想用王家人,有且只能有王莽一个人选--的局面。

  二是朝臣中的不合作者。谁要是不买王莽的帐,对不起,滚蛋走人。在哀帝死后的政治清算中,大司空彭宣侥幸得以保住官职,按理说对王莽应该心怀感激,可是老彭认为自己虽位列三公,但一切事情都得以王莽马首是瞻,难以表达自己独立的观点,充其量不过是王莽的小伙计罢了,这样的官不做也罢,于是告老还乡。王莽一看,好啊,不是不合作吗,你告老还乡,我一分钱的安置费都不给你。可怜的大司空,只能冷冷清清的回到自己的封地,销声匿迹。这是好的,有的不合作者的下场是流放,甚至杀头。

  三是任何与傅、丁两家外戚有瓜葛的官员一概革职不用。王莽对哀帝即位之初傅、丁两家外戚给予自己的挫折一直耿耿于怀,总想伺机报复。可是当他二次执政的时候,傅、丁两位太后已死去,尽管两家的亲属已经全数革职罢官,但王莽总觉得不解气,于是就在元后面前进谗,说傅、丁两后的坟墓比元帝的陵墓还要高大,这是不行的,是一种僭越行为,应该发棺戮尸。元后不同意,人死了死了一死白了,没必要把事情做绝。王莽不听,根据正藩之理力争,元后无奈只得依从。结果王莽派人将傅丁两后的陵寝铲平,并在周围种植荆棘,这才泄愤。

  其四,谋求国丈。王莽此举的动机,完全是从元后身上看到的。要是没有元后,哪有王家"一门十侯,五大司马"?要是没有元后,哪有王莽两次出任大司马大将军?要是没有元后,王莽的一切都是虚妄的。王莽知道此中有深意,故而想让目前的佳境延续下去。可是元后不可能长生,他于是想到了自己的女儿。在王莽的一手策划下,其女儿顺利地当上了平帝的皇后。王莽又为王氏外戚注入了新的血脉,可是他能等到女儿生子即位的那一天吗?不是他活不了那个岁数,而是他的野心不容许他再等了。

  通过以上种种行为,王莽把大汉的权柄牢牢地操于己手。

  王莽是个名副其实的好导演,由他导演的连续剧离奇不断,高潮迭起。按理说,以现在手中无异于皇帝的权力,王莽应该收手了。可是不行,王莽不喊"cut",谁也甭想停止。

  王莽阳的一套标榜儒学,可阴的一套却向往法家的极权主义。权力的独木桥上怎么能容得下两个人呢?深谙此道的王莽,毫不心软地向孱弱的平帝施展了阴谋诡计。他的目的已经变得很纯粹,那就是唯我独尊,不管是谁只要是妨碍他向至高点攀爬,他就会除之而后快。

  十四岁的平帝染病,无疑又刺激了王莽蠢蠢欲动的野心。王莽认为平帝总会长大,如果将来一旦亲政,自己的权力就会被收回,做皇帝的梦想就会破碎,这是王莽无论如何也不想见到的结局。于是,他下定决心要把平帝摆平。

  他的手段还是老一套,玩阴阳两面手。一方面在平帝面前,猫哭耗子假慈悲,痛心疾首,甚至想代替平帝去死;另一方面,于花椒酒中下毒,在腊八节这一天,由他亲自进献给平帝喝。平帝饮了岳父这杯酒,王脏六腑如同蚁咬,没折腾多久便一命呜呼。王莽故作悲戚,放声痛哭,如丧考妣。

  《汉书·平帝纪》中颜师古的注云:云帝春秋益壮,以母卫太后故怨不悦,莽自知益疏,篡杀之谋由是生,因到腊日上椒酒,置药酒中,故翟义移书云,莽鸩杀孝平皇帝。

  颜师古是个非常严肃的史学家,望风捕影的事不会乱讲。他认为历史上西汉孝平皇帝却是被王莽鸩杀的,没有什么值得质疑的。

  从上面一段记载可知,随着平帝的年龄增长,再加上其母卫太后对王莽不满,王莽感到自己的地位不稳固,故而起下不良意。上面提到的翟义又是何人呢?翟义是第一个起来反抗王莽的地方官,他为了号召民众参加起义,写信揭露王莽鸩杀平帝的事实,对王莽的做秀和施骗进行了有力的回击。

  鸩杀平帝后,王莽立两岁的广戚侯子婴为帝。两岁的婴儿知道什么,王莽更加是秃子打伞--无法无天。

  当王莽的权利一天比一天显赫的时候,全国各地反抗的声音已如潮涌,王莽的种种倒行逆施,种种的忤逆阴险,不断地激起民愤。天下的形势不容乐观,可王莽却在不归路上乐此不疲。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