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篇

李斯,原则问题(四)

最恨生在帝王家 作者:纳兰秋


  怀念打猎的生涯

  比李斯早些时候的庄子,曾在濮水边垂钓,楚王派遣两位大臣先行前往致意,说:"楚王愿将国内政事委托给你,愿你不辞其劳!"庄子手中握着钓竿,头也不回地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了,楚王用竹箱装着它,用巾饰覆盖着它,珍藏在宗庙里。那么这只神龟是宁愿死去,留下骨骸进而得到配享宗庙的尊贵呢,还是宁愿活着在泥水里摇着尾巴吹气?"两位大臣说:"宁愿活在泥水里摇着尾巴吹气。"庄子说:"你们走吧!我仍愿做一只活在水里、拖着尾巴、吹着气泡的龟。"言犹在耳,却很少有人领悟其中的深意。

  几十年后,李斯全家被押赴刑场。

  在赴死的途中,李斯回过头来看了看他的儿子,充满悔恨的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说罢,父子相抱痛哭。

  就在这一天,李斯在咸阳街头被腰斩,全家大小三族全被杀害。

  对于李斯的死,自身的原因起决定作用。秦始皇重用李斯,李斯则依靠严苛的刑法治理国家,不注重与民休息,使得百姓困顿,民生沸腾。这也是为什么汉高祖灭秦后采用道家与民休息、无为而治的政策使国家逐渐恢复并强盛的原因。

  帝国的草创阶段,法家严苛的政策具有致命性的危险。再加上秦始皇自身性格暴戾,实行独裁统治,更使帝国疲惫不堪。帝国内部反抗浪潮迭起,秦朝统治岌岌可危。

  秦始皇觉察到有人在皇位下面点火,不但不反省自己,凡而先后五次远途巡行,到各地耀武扬威,加强控制。尽管如此,反抗还是不断发生,曾有人拦截皇家使者,还有人公开咒骂"今年祖龙死!"

  最后一次巡行,丞相李斯和秦始皇宠爱的小儿子胡亥、胡亥的老师赵高等一同前往。秦始皇从咸阳出发,出武关,沿丹水、汉水流域到云梦,再沿长江东下直至会稽。登会稽山,祭大禹,并刻石留念。在北归的时候,秦始皇得了重病,不久死在沙丘。

  秦始皇死后,李斯怕引起天下大乱,每日照常令人送水送饭,不让外界知道死讯。然而,围绕皇位继承的问题,李斯和赵高勾心斗角,最终联手策划了一场阴谋,而李斯也最终成了这场阴谋的牺牲品。

  按照惯例,应由秦始皇长子扶苏继位。扶苏思想倾向于儒家,不同意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当面提过意见,惹得秦始皇生气,把他派到西北大将蒙恬那里。

  而宦官赵高极力想拥立胡亥,那样他就可以大权独掌。但李斯的存在让赵高有所顾忌,赵高想要胡亥继位没有李斯的支持是不行的。因此,赵高便千方百计的拉拢李斯。

  赵高口才极好,善于雄辩,他对李斯说:"皇帝临死前,召扶苏参加葬礼的这封信,还没来得及送出去,现在胡亥手里。决定由谁来继承皇位,全由你我说了算,你意下如何?" 李斯听后非常惶恐的说:"这是亡国的言论,不是人臣应该议论的。"李斯的这句话对赵高是有所防范的,但赵高对李斯的弱点了如指掌,他让李斯和蒙恬进行对比,李斯自觉不如蒙恬,赵高乘机又说:"扶苏刚毅而勇敢善战,他继位后必将任用蒙恬为丞相。"这句话一下子戳中了李斯的要害,李斯最怕有人将他取而代之。一下子他的心理防线崩溃了。李斯一见形势将危及自身的利益和性命,无奈只好听从赵高的调遣了。

  于是,篡改遗诏的好戏上演了。胡亥、赵高将秦始皇召扶苏来咸阳送葬的书信,改为斥责扶苏"无尺寸之功"、"不孝"的信,令他自杀,同时责备蒙恬"不忠",也令他自杀。结果扶苏乖乖地自杀了,蒙恬不肯自杀,但后来被囚禁,服毒而死。

  在李斯的合谋下,胡亥继承了帝位。但胡亥比他老爹有过之而无不及。他没有他爹的雄才大略,却有比他爹更加残暴的统治手段。

  李斯看到灭亡秦朝的引火线不断地燃向炸药包,再不出面规谏,秦朝恐怕要成短命王朝。但为了保存自己的身家性命和既得利益,李斯徒作哀叹,不敢规劝胡亥。

  但毕竟李斯良知尚存,他对胡亥修阿房宫征发徭役的行径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同右丞相去疾、将军冯劫劝秦二世胡亥停建阿房宫,减少一些徭役。当时,秦二世正与宫女宴饮作乐,见李斯等人上书十分恼怒,下令将他们逮捕入狱。

  李斯在狱中高呼:"大秦要亡了,如今反者已有天下之半了,昏君之心尚未领悟,奸臣赵高仍被重用。我不久就会看到,盗至咸阳,麋鹿游于宫苑。"李斯一生的醒悟直到此时才刚刚开始,只不过上苍不再给他机会了。赵高也终于窥伺到扳倒李斯的机遇。他趁机诬陷李斯与其儿子李由谋反,对李斯严刑拷打,刑讯逼供。李斯挨不过皮肉之苦,屈打成招。李斯荣耀的"仓鼠"的一声,在血溅刀刃的腰斩酷刑中草草收场。

  后人在评价秦朝的功绩的时候,往往称颂秦始皇,而忽视李斯,但李斯的历史功绩是不容抹煞的。明人李贽曾说:"秦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可见秦始皇显赫的历史功绩中,李斯的作用不容小觑。

  但李斯注重名利,甚至为了自身利益不惜牺牲人格尊严,与赵高同流合污,阿谀二世胡亥,千古以来遭人唾骂,自己也因此身败名裂,腰斩街头,令人悲痛。假如在沙丘,李斯能绝交赵高,挺身而出,阻止政变,诚如司马迁所言"斯之功,且与周、召列矣!"李斯也曾有过思考。有一次,李由回到咸阳,李斯摆设家宴,百官都来赴宴祝酒。在这种热烈的酒席上,李斯想起了他的老师荀卿告诫他的"物忌太盛"这句话,感慨地说:"我以前是个平民百姓,今天却做了丞相,可以说是富贵到了极点。但是,物盛则衰,我还不知道将来会有什么样的结局呢?"但李斯的思绪一闪而过,那不是深刻的清醒,而是一时的感慨。直到临死,李斯才真正彻悟了,在狱中发出了震人发聩的绝响。但一切都晚了,徒作"牵犬东门,岂可复得!"之叹。

  李斯生活的时代,战国的历史已接近了尾声,秦国一统天下成了大势所趋。李斯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从楚国的一名小吏西入秦国成了秦相国吕不韦的幕僚,后又伺机一跃成为秦王嬴政的客卿,最终当上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统一王朝--秦朝的相国。纵观李斯一生,毁誉参半。他在秦始皇统一全国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是秦朝的昙花一现他也难脱干系;他为后世留下了精妙的小篆书法,也为后世伏下了诸多隐患,最终造成了中华民族十五世纪以降的衰落。回瞻李斯的生命轨迹,真可谓其兴也勃焉,其衰也忽焉。曾经的不可一世,终究难以抵消临死前"东门黄犬"的遗憾。

  李斯最大的错,在于原则问题。一个人要讲原则,没原则就会行为失准,做出不讲道义的事情。在赵高阴谋立胡亥为帝,拉拢李斯的时候,李斯就应该义正严词的拒绝,主持正义,迎立扶苏为帝,联合蒙恬,然后大旗一挥,直指赵高胡亥夺嫡的阴谋,号召天下有识之士共同讨之,事情就是另一番样子了。赵高、胡亥也未必有勇气将阴谋继续下去。而且,少了李斯的支持,赵高的阴谋也不好实现。因此,秦末的变乱,李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李斯思及自身利益的时候,便罔顾原则,做出了错误的决定。他担心蒙恬会取而代之是没有道理的。一是,蒙恬是领兵将领,长期在外作战,对宫内的权力不争不甚明了,不会毫无顾忌的牵涉进去,虽然他和扶苏走得很近,但那时正当的,丝毫没有结盟的意思,相比胡亥和赵高的阴谋勾结,自然要高尚许多;二是,以李斯当时的影响,蒙恬取而代之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可以说秦始皇死后,李斯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起着决定作用,无论是对扶苏还是胡亥来说,谁得到了李斯的支持,谁的胜算就大,而人心所向的乃是希望扶苏能出来继位,扶苏只能依靠李斯,而不会冒失的让蒙恬取代他,自绝优势。故此,李斯的顾忌是多余的。

  李斯有了这样的顾忌,才让赵高抓住了要害。一旦就缚于名缰利锁,眼光和胸襟就会变得狭窄,丧失蠡测事情的尺度,李斯就是这样,赵高对他非常了解,因而对症下药,提出蒙恬可能取而代之的问题,正戳中了李斯的痛处。李斯思来想去,没能守住原则,向赵高这个阴谋家倾斜了。可是,正因为丧失了原则,李思堕入赵高的套中,事成之后(胡亥如愿以偿登上帝位),赵高把脸一翻,李斯便锒铛入狱。身陷囹圄的李斯才有所悔悟,可为时已晚,既然赵高把他送进来了,就没想着再把他放出去。对此,李斯的心里比谁都明白。

  当李斯知道自己要被腰斩的时候,才知道自己为丧失原则付出的代价太大了。于是,后悔了,想起没当官的时候,带着儿子去上蔡东门驱逐狐兔时的光景,真是惬意啊。人只有到临死的时候,才懂得平淡和淡泊名利的可贵。只可惜,即使李斯此刻悔悟了,也再不能回到过去的岁月了,只能把教训留给后人,把遗憾和感叹让后人品味。

  李斯当死之时,耳旁萦绕着庄子那句"我仍愿做一只活在水里、拖着尾巴、吹着气泡的龟。"悔恨的泪水无声飘落。是啊,泥水中虽然污浊,但总可以自由的呼吸、自由的摇头摆尾。一旦戴上名缰利锁,为之汲汲驱驰奔逐,为之牺牲一切可贵的东西,到头来却只能身死名丧。如果李斯当初醒悟,仔细咂摸一下先贤庄子的那句话,宁肯和儿子在上蔡东门逐一辈子的狡兔,也不会涉足名利这场浑水了!

  可惜,一切都太晚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