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篇

周瑜,天妒英才(一)

最恨生在帝王家 作者:纳兰秋


  档案

  姓名:周瑜,字公瑾
  籍贯:庐江舒人
  出生:公元175年
  卒年:公元210年
  享年:36岁
  最得意的事情: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
  最失意的事情:有生之年不能讨回荆州
  最不幸的事情:英年早逝
  最痛心的事情:谏孙权扣留刘备而孙权不以为意
  最擅长的事情:音乐(曲有误,周郎顾)
  非正常死亡方式:箭创复发而死(一说心绞痛)

  存照

  另一个周瑜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东坡的这阕词,文学史上的地位自然不用说了,单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也隐含了重要的历史信息。这些历史信息和我们头脑中已有的有所不同。关于三国时期的历史典故,我们大都从《三国演义》中获得,可事实上《三国演义》上所载的事迹,与史实是有出入的。

  《三国演义》这部书,位列四大名著之一,文学意义大于史学意义,最大的特点就是抑曹扬刘,用鲁迅的话说,就是写诸葛亮写得好像老妖精,而把曹操贬的简直一文不值,是十足的大恶人。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时,世界也会为之变色。同样的道理,带着偏见去评价历史人物,给历史人物涂上自己喜好的色彩,这样做是不公的,也会误导后人。

  于是,今人看来,刘备是仁厚的,诸葛亮足智多谋,曹操则是白脸子,大大的奸雄。可见《三国演义》着实误人不浅。其实,真实的历史人物是多面复杂的,岂是一个简单的断语就能评价了得?就拿曹操来说,这个人是个大英雄,既有澄清天下结束割据的壮志,也有哀痛老百姓在割据战争中受尽苦难的情怀,可也做出了让人侧目令人心寒的事,总之是个鲜活的个性人物,怎么会是"奸雄"二字就能囊括的呢?

  还有一例与史实相去甚远。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胜利,全赖诸葛亮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更甚者用火攻的计策对付曹操,也是诸葛亮设计的,并亲自登坛作法,向老天借来东风,一举攻溃曹操的舰队。而周瑜则变成了一个小气鬼,处处与诸葛亮斗法,并处处落败,以致最后竟然高呼"既生瑜,何生亮",被诸葛亮活活气死。我们只能说这是小说情节,若以为这就是事实,那就是大谬特谬了,只有具备了鉴辨真伪的能力,才能还原历史原貌。

  公道自在人心,历史的真实性也不会因为《三国演义》的广泛流传而淹没。苏轼这阕词至少告诉我们两个重要的史实:第一,赤壁之战,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它的胜利,应该归功于周瑜,而不是诸葛亮,诸葛亮借东风之说,更属虚妄;第二,周瑜并不是器量窄小的一介武夫,而是一个非常有风度的儒将,有战略眼光,智谋过人,赤壁之战的胜利是他一生之中的最大亮点。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周瑜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周瑜,字公谨。看看这名字就知道这个人不凡,又是瑜又是瑾,都是美玉啊,名如其人,周瑜一定是个美男子。史书上载:瑜长壮有姿貌。可能周瑜下生就很美,他的父母很不好起名字,什么样的名字才能配得上我儿的容貌呢?思来想去也就只有"怀瑾握瑜"这样的字眼合适了。

  周瑜年轻的时候,有个好朋友,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发儿小",叫孙策。孙策这个人很不简单,他的父亲就是被汉献帝封为破虏大将军的孙坚。

  怎么叫破虏大将军呢,是因为孙坚在讨伐董卓的战争中,名声大振。董卓是凉州人,因十常侍作乱,被何进招进洛阳,哪知请神容易送神难,董卓带领人马盘踞洛阳不走了,号令己出,专擅朝政。后来董卓废少帝刘辨,立献帝刘协,把洛阳闹得乌烟瘴气。大家看不过去了,由袁绍牵头,组织了一个征讨董卓的联盟,可是联盟内部势力混杂,各揣小九九,导致战场失利。而独有曹操和孙坚表现出大公无私。但他们两个还有一个区别,就是曹操吃了败仗,而孙坚却一路走来,凯旋不断。董卓不是孙坚的对手,在孙坚攻到离洛阳几十公里的时候,一把火烧了洛阳,挟持皇帝、百官、百姓向长安逃去。足见孙坚的骁勇善战。可是他有一个毛病,就是艺高人胆大,我这么高的本事,我怕谁?这种人往往短命,在与刘表部下黄祖的一次会战中,单枪匹马冲锋陷阵,被敌人射杀而死,终年三十七岁,正当大好年华,让人痛惜。

  孙策是孙坚的大儿子。史书上称,孙策"美姿颜,好笑语,性阔达听受,是以士民见者,莫不尽心,乐为致死。"意思就是,孙策这个人,不但模样好,而且有幽默感,性格豁达,能够听取别人意见,读书人和老百姓都很欣赏她,愿意为他去死。这就是说孙策的人缘非常好,深得民心,这也为他开创江东基业打下了智力基础,现在不是老讲一个人要想成功,必须打理好自己的人脉吗,孙策在这方面做得就很好。

  孙策十几岁的时候,名声就很大了,江淮间无人不晓孙伯符,全都以投靠他为乐事。这个时候的周瑜呢,和孙策岁数一般大,听说孙策这个人不错,就从老家前来造访。结果,大概都是美男子的缘故,两人一见十分投机,便"推结分好,义同断金"。就是好的跟亲兄弟似的。周瑜还把老家的宅子打扫出来,用以奉养孙策的母亲,就像孝敬自己的亲娘一样。

  孙策继承孙坚的遗志,逐步开创江东霸业。在一次东渡的战役中,周瑜带领兵士与孙策汇合,策大喜曰:"吾得卿,谐也!"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孙策有了你周瑜的帮助,就万事OK了,可见孙策对周郎的器重。

  后来,周瑜和孙策的关系又近一层,不仅情同手足,而且还成了连襟亲戚。乔公有两女,皆倾国倾城,大女儿嫁给孙策,小女儿嫁给周瑜。这样一来,孙策成了周瑜的姐夫,周瑜成了孙策的妹夫,关系就更加亲密了。孙策这人爱看玩笑,有一天他对周瑜说,我们的老丈人乔公以及大小乔,虽然过了一段颠沛流离的生活,但有了你我这样的女婿,也够他们一家欢喜了吧。这件小事说明了孙策和周瑜之间,是不看重所谓的等级关系的。

  孙策看重周瑜,还有一事足以为证。孙坚曾嘱咐周瑜协助其叔周尚驻守丹阳,可是丹阳名义上属于袁术的地盘,袁术就想把周尚排挤走,就派袁胤来代替周尚,周尚只好带着周瑜返回寿春。袁术知道周瑜是个人才,就想留下以为己用。周瑜对袁术十分了解,知道他成不了大气候,就没有答应袁术的要求,而是选择了返回吴郡。孙策知道后,十分欢喜,亲自迎接周瑜,并当着众将士的面说,"周公瑾英俊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孙策把周瑜当骨肉对待,是发自肺腑的,决不是虚情假意。自古英雄爱英雄,彼此都怀着欣赏的眼光,自然会迸发出一股由衷的友情。

  建安五年,孙策被刺客所杀,时年二十六岁。当时,曹操和袁绍相持官渡,未见胜负。孙策想趁着曹操不备之时,偷袭许都,劫持献帝以号令天下。可是当他单骑而出的时候,被早已埋伏好的吴郡太守许贡的刺客击伤。病重之际,召来孙权、张昭、周瑜等人说:"中国方乱,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公等善相吾弟!"又挪动病躯,亲自将印绶给孙权戴上,言讫而卒。

  周瑜痛失知己,悲痛不已。哭到泪尽,周瑜下定决心要好好辅佐孙权,成就一番霸业,以报孙策知遇之恩。也就是从此时起,周瑜成了孙权的坚定拥护者,后来每当大事临头,孙权犹豫不决时,总有周瑜站出来帮他决断,力排众议,将东吴的基业向前推进。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