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德才学识与真善美(二)

大道有言:李燕杰演讲精选 作者:李燕杰 著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

  即学问、知识。"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意思是水浅船容易搁浅。一个人的学问要有它的高度、深度和广度。一般有四种类型的人。

  第一种是在事业上真正有伟大成就的人。特别是头脑很敏锐,基础很雄厚,很有作为。

  第二种是某些在社会上游荡,还不懂得学习价值的青年。其中有的人头脑简单,知识贫乏,这些青年人可概括为头重脚轻根底浅,嘴尖皮厚腹中空。思想就像一块不毛之地,随波逐流,无所追求。在事业上碌碌无为,没出息。

  第三种是头脑尽管迟钝一些,但学习很努力,有较坚实的基础,在事业上还会有一定作为。

  第四种是工作积极肯干,愿意钻研学问,头脑比较敏锐。但由于十年内乱,造成知识不足,根基不稳,现在需要奠定和充实基础。

  我们要引导青年们去学习钻研,成才之路就在自己的脚下。现在有些青年就是不愿意学,单位给报销学费,也不好好听课,甚至听到半截儿就溜了。谁都瞧不起,什么老师他都看不上。可回过头来看,有些人的文化水平却很差。

  一个单位让我去讲讲机关的常用文,即怎样写总结、简报、调查报告等。我就要了一叠公文,从中找出了一百条病句:语法的、逻辑修辞的、事理不通的比比皆是。结果上课时我就当众宣读了一些病句,并宣布不准笑,可大家听后都笑得前仰后合。其中有个是表扬一位老师傅的:"××从苦水中长大,对党一直十分热爱,长期地耿耿于怀";再一个:"××同志逝世了,我们全厂职工化悲痛为力量,真叫做穿着孝衣拜天地,悲喜交加。"科员写的,科长看了,主任签发的,几十份简报就这样到处流传。

  再举个例子,有一个女大学生,英文特棒,生物也学得很好。可是她有一天收到爱情信,信的末尾两句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看了以后她不懂,就找老教授求教。教授跟她讲,"丝"是一语双关,又是蚕丝又是相思,表示对爱情忠贞的意思。他以为对方听了后会很高兴。但恰恰相反,这个女学生听了不以为然,一撇嘴说道:"什么也不懂,我可是学生物学的,春天的蚕哪里死了?它吐丝做茧,然后化为蛹,再变成蛾子飞出来甩子,子又变成了蚕,蚕可没死。那男的连这都不懂,还爱我?"结果把老教授的鼻子都气歪了。后来他跟夫人说,这个学生英文好,生物学得也好,但是不可以与她谈诗。

  所以我说,不管搞任何行业,语文和外语都要加强。李四光不仅汉语好,英语也好,能读莎士比亚、狄更斯等作家的原著。基础知识、外语、实践经验,都很重要。要想成为李四光式的人物,就必须打下一个坚固的混凝土的基石。谁也不要太狂,觉得自己肚子里的货够用了。确实是学无止境。

  听说有的连队,城市入伍的高中毕业生就瞧不起连长、排长,说他们是"农村的半拉子大老粗"。他就没想,不管怎么说,连长入伍时间比他长,阅历比他深,军事技术比他强。

  成才,不仅需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更重要的是要有发奋的精神。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原想写一部体系完整的史书,可他只做了一些准备工作,就病死了。司马迁在他父亲瞑目之后,开始了这项伟大的著述工作。但是,正当他专心著述时,因为李陵投降匈奴辩护,汉武帝迁怒于他,而被关进监狱,最后又遭到"宫刑"。司马迁受刑后,每天坐着浑身直冒冷汗,出门走在街上不知所往。内伤兼外伤,双重创伤交加。在这种情况下,人最容易消沉,也最容易颓唐。可是司马迁却忍辱含垢,不仅没有消沉、颓唐,而且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靠自己的力量,上至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把中国将近3000年的历史写出来了。中华民族总共5000年的文明史,司马迁一个人就写了将近3000年。

  为了把这部《史记》写好,使之能"藏之名山……俟后世圣人君子",司马迁早年游历了全国。为了写大禹治水,南下浙江探看禹穴;为了写孔夫子,游历齐鲁瞻仰孔子的庙堂、车服、礼器等遗物;为了写屈原,特地到湘南汨罗江畔凭吊。他通览诸子百家,凡皇宫里能找到的档案资料都看了。最后把共526 500字的整部《史记》,一个字一个字刻在竹简上(这可不同于今天在纸上写字)。他是在忍受着人间最大的侮辱和摧残的情形下刻写的,这需要多么大的毅力呀!

  《史记》是一部私家著作,既没有名,又捞不到利,同时内中触忌不少,随时都可能被朝廷问罪。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一种"冷对青霜剑,敢铸千古词"的无畏精神。所以,一部《史记》反映出司马迁的坚韧意志,凝结着司马迁一生的心血。司马迁活着的时候,《史记》并没有公之于世,直到他外孙时,这部不朽的《史记》才面世。被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一生发奋著作、坚忍不拔的精神,对今天的青年也有激励作用。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耽于长吁短叹,而置国家大事于不顾呢?如果我们都有司马迁的发奋精神,世间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古人如此,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发奋者也比比皆是。

  有个三级工,1977年由于工作需要,没让他参加高考,1978年允许他去考,却没考上。他一落榜,流言蜚语跟着就来了。什么"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你也配"?现在社会上有个很要不得的现象(不是整个社会,但影响也很大),就是谁也不能好。一个小组只要有人一拔尖,后面的人就踩他。中学里也有这种倾向。几个学生商量好:谁也别进前十名,谁要进,就把他从窗户扔出去。"枪打出头鸟",谁也不能进步,不能冒尖,都是"一看二慢三通过"。所以对青年人来讲,在冷遇面前,要经得起生活的挫折,不畏人所言,不怕有人议论讥笑,目光远大一些,襟怀坦荡一些。马克思的《资本论》初版本"序"引了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格言:"走自己的路,让人家说去罢!"这是有志者的英雄本色。

  刚才讲到的那个小伙子,面对流言蜚语更发奋了。不是说我考不上大学吗,我还非要考个研究生不可!第二天他就找到车间主任,说:"虽然大学没考上,但学习决不放弃,工作也不耽误,希望得到支持。"并提出三个条件:第一,我这个三级工今年应该调资,但我不要了,让给别人;第二,奖金也全不要了;第三,每天下午四至十二点的小夜班,别人不愿上,我上。剩下的时间你就甭管了。

  车间领导同意了,结果他第二天就到一个大学去旁听。这时学校有人来查学生证,并问:"谁没有请站出来,否则罚五块钱。"他,一个普通工人,进大学校门都紧张,何况还要查证,坐在那里心里七上八下。可接着老教授开口了:"你讲完了?该我讲课了。"查证的人走了,小伙子心上悬着的一块石头一下子落了地。这时教授就说:"我们这所大学过去有个传统,经常是旁听生经过发奋攻读,最后比真正的本科大学生的成就还要大。怎么能来旁听几堂课,就罚五块钱呢?"小伙子听了,浑身暖流,眼睛湿润了,默默地下定决心:就凭老教授这一席话,我也不能不好好学!从那天起,从东城到西郊,风里来,雨里去,风雨无阻,坚持到校。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