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智慧

教育与艺术(五)

走近智慧:李燕杰智慧语录 作者:李燕杰 著


  无爱无美的人生是可悲的。

  如能从幼儿时扎下爱与美的根,将毕生受益。

  春风化雨,点滴入土。

  教育艺术家们,要如春风化雨,用爱的雨露洒向人们心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即点滴入于心。

  人生路上,怎能没有坎坷?

  告诉青年朋友,做生活的强者,敢于和命运挑战,这是教育艺术中永恒的课题。

  "石可破也,不可夺其坚;丹可磨也,不可夺其赤"。以此来告诫青年,无疑是有益的。

  引导人们勇于战胜困难,是教育艺术家神圣的职责和使命。

  在曲折的路上,我们要善于告诉人们看到前路的光明;在光明的进程中,要告诉人们想到前路的曲折。

  当一个人能在光明、曲折之间,做到驾轻就熟、游刃有余时,这个人才算成熟了,我们的教育艺术与方法才算奏效了。

  韧的教育,才能换来韧的战斗。

  "最聪明的人,也瞧不见自己的脊背。"因此,教育艺术家应当告诉学生,要懂得自己永远有一些不能直接看到的东西。

  当一个人认识到自己能看到的东西,又能理解那些看不到的方面时,才能少些偏颇,多些智慧;少些形而上学,多些唯物辩证法。

  生与死、血与火的教训,告诉我们要善于引导年轻人不做"唯命是听"、"随波逐流"的谦谦君子。而要引导青年"慎思、明辨",并善于"笃行"。如不慎思,则容易盲动;如不明辨,则容易误入歧途。

  教育青少年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党。爱的结果会得出无私的奉献。把一切献给祖国,把一切献给人民,把一切献给党。

  无私的奉献是爱的结晶,是爱的升华。

  这就是爱与奉献的辩证法。

  告诉他们把真诚的爱化作一份份奉献,献给祖国、人民和党。

  教育艺术家,要想教人育德,乃至铸魂,都需要有个基本功。

  有了基本功,就如同一座大山,有了山之基、山之座,才能形成坚忍不拔的巍巍高山;倘若没有基本功,则如山上浮云,看来似山,其实是云,虚无飘渺,似是而非,将一事无成。

  世人若都能用自己心中的烛光去点燃别人心中的烛光,这个世界就会变得非常明亮。

  若世人都用自己心中的污浊去污染别人的心,这个世界就会变得非常污秽。

  告诉青年朋友们:要想受到别人尊重,要想得到社会的重视,要想得到别人的厚爱,那么,首先要尊重别人,重视别人,厚爱别人。同时,要用自己的言行与作为证明自己值得别人尊重、重视、厚爱,别无他法。

  在进行教育工作时,要基于一颗真诚的善心。

  诸葛亮说:"我心为秤,不能为人低昂。"韩愈说:"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这种不为人低昂和"三不愧"的精神,是一个正直的教育艺术家教书育人的基本法则。如稍有背离,其恶果是"台上你讲,台下必然讲你"。

  教育审美主体、客体,都需要实践。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经验能培养人审美的直观能力。

  一个人欲晓声识器,都需要有审美实践经验。为此,教育艺术家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万般友,读万首诗,听万首歌,看万幅画……

  当国歌奏起的时候,人们肃然起敬。人们在壮美庄严的乐曲声中,把自己内心的美、对祖国的爱,乃至对事业的忠诚,凝结为一。此时,没有人宣称"我在教育人",也没有人说"我在受教育"。可是,教已在其中了,寓教于美,寓教于乐。推而广之,那些壮美的、优美的事物,都可以美化人的心,美化人的灵魂。

  "言必信,行必果。"一个教育艺术家,一定要率先垂范,言行一致,以身作则。

  言传必须与身教相结合,否则,一念之差、一行之误,就会使你那许多正确言论,被一个言不由衷所抵消。

  事物的运动,常常是在矛盾对抗而又统一的过程中进行的。

  人是动的,人的思想也是动的,美的心灵,也是在动态结构中形成的。

  对青年的教育,更应在动中育德铸魂。

  荀子讲:"必将撞大钟,击鸣鼓,吹笙竽,弹琴瑟,以塞其耳。必将雕琢刻镂,黼黻文章,以塞其目;必将刍豢稻粱,五味芬芳,以塞其口。"即以美妙之声音让人用耳听,以美丽的装饰给人用眼看,用美味食品来满足人的口腹。

  总之,以一切美好的东西使人得到美感享受。

  一首诗是一个人格,必须崇高完美;一支歌是一个人品,必须正直善良。

  画家是有情的,诗人是多情的,园艺师是诗人,是画家,给人以诗情,给人以画意,给花以花魂。

  他们以生命染就叶之绿、花之红。

  "开"字是值得赞许的。

  开山、开路、开启、开放等,进而,开拓的精神、开放的思路、开明的态度、开阔的胸怀、开朗的性格、开创的目标……这一个又一个的"开"字给予我们的是创新精神、广阔的视野、无限的前程。

  人,是需要刺激的。

  刺激,有良性刺激,也有恶性刺激。

  刺激之妙,在于激励。如果形成了激励场,就可以促使人们前进。

  然而,刺激一定要适度,适度则利于前进。失度,则会使被刺激者产生逆反心理,走向麻木不仁。

  对青年强制、逼迫,是无益的。

  要基于一种爱,去同情他们,去引导他们,使他们看到自己的不足。同时,还要看到他们内心潜藏的力。

  一个人,在这一方面有所欠缺,在另一方面或许有一种特殊的能力,这就需要善于诱发、开导、启迪。

  那种看到某一青年在某一方面有所不足,就把他视为不可雕的朽木的人,永远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艺术家。

  教育艺术家要善于变难为易,化险为夷。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