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旅游的过程是人类文明

第一节 旅游是不同文明之间的桥梁

旅游整合世界 作者:伍飞 著


  从前面的论述我们知道,虽然古今中外对旅游的理解不尽相同,但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旅游的移动性的特点,是迄今为止众人的共识。旅游的本质属性决定了旅游活动既是文明的传播者又是文明的接收者。

  要深入了解旅游在人类文明传递过程中所起的不可或缺的作用,我们首先必须从哲学上对人类"文明"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像诸多学科一样,中外学者对"文明"的理解也是五花八门,多种多样的。中国最早出现"文明"一词的书籍是《周易》,《周易·乾·文言》中说:"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大概意思是说,龙出现在田野上,天下因此充满文采而显光明。《尚书·舜典》中说:"睿哲文明,温恭永塞。"意思为:开化、光明和富有文才。从中我们可以领会到,古代中国人对"文明"的理解,与文化有关。

  中国近代知名人士梁启超在其所著《文明之精神》中说:"文明者,有形质焉,有精神焉,求形质之文明易,求精神之文明难。"大概意思为,文明既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得到物质的容易,得到精神的就难了。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他在《孙文学说》中提到:"实际则物质文明与心性文明相持,而后能进步。"把文明看作是物质和精神共同的产物。

  梁启超和孙中山的观点更看重文明精神的一面,而中国"五四"时期思想家胡适则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他认为,一种文明的构成,必须是两部分,一是物质的,一是精神的,物质的包括自然界的势力和质料,精神的包括一个民族的聪明才智,性情理想。他指出,没有单一的物质文明,也没有单一的精神文明。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对文明的解释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社会进步和人类开化状态的标志。"法国年鉴学派巨匠、著名史学家布罗代尔认为,文明是"一个空间、一个'文化领域',是文化特征和现象的一个集合"。美国学者亨廷顿认为,文明和文化涉及一个民族的全面的生活方式,它们包括:"价值、规则、体制和在一个既定社会中历代人赋予了头等重要性的思维模式。"沃勒斯坦把文明定义为:"世界观、习俗、结构的文化(物质文化和高层文化)的特殊连接。它形成了某种历史总和,并与这一现象的其他变种(即使不总是同时)共存。"汤因比认为,文明是"文化不可避免的命运--是一种发达的人类能够达到的一些外部的和人为状态--是一个从形成到成熟的结局"。

  梅尔科认为,"文明具有一定程度的整合。文明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和它们同整体之间的关系规定了它们的各个部分。"恩格斯说:"文明是个历史概念,文明是和蒙昧、野蛮相对立的,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进步状态。"从以上学者的大同小异的说法,我们可以得知,文明既包括人类物质成果,也包括人类精神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适应世界的进步形式,它往往以价值观、劳动规则、文化习俗、社会体制等状态表现出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物质领域和思想领域的综合反映。

  我们考察人类文明的发展可以得知,创新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很多时候创新就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代名词。我们看一种文明是否有朝气、有生命力和前途,就是要考察这种文明是否有创新精神。

  段亚兵先生在《文明纵横谈》中写道:"文化创新是整体的创新,具体分为思想创新、科技生产创新和制度创新等几个方面。它们之间的关系为,理论创新是文明创新的核心和前提,科技生产的创新是文明创新的不竭源泉和动力,体制和机制的改革是文明创新的中心环节。"德国哲学家、精神病学家雅斯贝尔斯(1883-1969)把从公元前1世纪上溯1000年共10个世纪的时代称为"轴心时代",因为人类几大文明基本上都在这个时期定型的。他在著作《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写到:

  "在公元前800到公元前200年间所发生的精神过程,似乎建立了这样一个轴心。在这个时候,我们今日的人开始出现。让我们把这个时期称为'轴心时代'。在这一时期充满了不平常的事件。在中国诞生了孔子与老子,中国哲学的各种派别的兴起,这是墨子、老庄子以及无数其他人时代。在印度,这是优波泥沙和佛陀的世道,如在中国一样,所有哲学派别,包括怀疑主义、唯物主义、诡辩派和虚无主义都得到了发展。在伊朗,祆教提出挑战式的论断,认为宇宙的过程属于善与恶之间的斗争。在巴勒斯坦,先知们奋起:以利亚、以赛亚、耶利米、第二以赛亚。希腊产生了荷马,哲学家如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柏拉图,悲剧诗人,修昔底德和阿基米德。这些名字仅仅说明这个巨大的发展而已,这都是在几个世纪以内单独也差不多同时在中国、印度和西方出现的。"由于受到早期人类生产力的限制,不同区域的文化都是独立萌生和成长起来的。它们基本没有产生相互影响。经过2000余年的发展,至今仍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