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珉考释

唐来景晖及妻萧大通墓志考释

洛阳隋唐研究(第二辑) 作者:郭绍林 主编


  柳金福 张宏道

  《大唐故银青光禄大夫饶州刺史来府君墓志铭并序》(简称《来志》)及《大唐故银青光禄大夫饶州刺史来府君妻兰陵郡夫人萧氏墓志铭并序》(简称《萧志》),2005年偃师缑氏镇出土。《来志》长宽75cm,竖排暗格29行,满行30字,共788字。《萧志》长69cm,宽68cm,竖排暗格,26行,满行27字,共650字。从夫妻二志知,来景晖是隋左卫大将军来护儿之孙,唐忠、硖二州刺史,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宰相来恒之子。其妻萧大通系唐相王府参军萧安节之女。考释夫妻二志,有助了解他们的族望世系、历官生平及初唐时期的政治斗争等,可从一个侧面丰富唐代的历史研究。

  一、志文标点

  大唐故银青光禄大夫饶州刺史来府君墓志铭并序夫洪荒既分,彝伦式序,礼乐噏如有作,文物于焉浸兴。或食采以建家,或因封而著族,来氏之胤,不亦宜乎。公讳景晖,字日新,南阳新野人也。殷疏其源,商演其流,为来为宋,居晋居齐,故齐有章拜大夫之职,而汉有苪锡关内之封,史谍纷纶,讵可得而详矣。曾祖法敏,陈安城王长史、永嘉太守。祖护,随(隋)左卫大将军、柱国、瀛州刺史、荣国公,皇朝赠越、台、括、婺、泉、建等六州诸军事、越州都督,食邑三千户。茅土之重,岂萧、曹之能拟;将牧之任,匪廉、张之敢亢!父恒,进士对策高第,解褐陕、雍二州司士参军,迁太子舍人,加朝散大夫,职方郎中、主爵郎中、国子司业,忠、硖二州刺史,太子少詹事,知兵部选事,又分掌吏部选事,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太府卿,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赠润州刺史,谥懿公,陪葬恭陵。入掌丝纶,历三台而受宠;出兼衡镜,清两署以分荣。对温树而不言,坐甘棠而起咏。公即懿公之第五子也,国子明经擢第,起家调补岐州参军,绛州司仓参军,瀛州高阳、晋州襄陵、蜀州唐安三县令,朝散大夫,利、金、襄三州长史,怀州司马,恭陵令,银青光禄大夫,济、饶二州刺史,以亲累谪郴州别驾。公懿范端粹,英姿闲敝。鸿渐于陆,始预参卿;莺迁于乔,次居从事。三宰大邑,不肃而成;四佐雄藩,不严而理。覃怀是赖,海沂之颂,斯闻陵寝,俾康庄敬之勤,攸肃济郡,形胜环接青徐。饶镇奥区,俯邻瓯越。金章紫绶,荣绝当代;崇勋懋德,庆浃后昆。属岁薄悬车,时方解印,讲习终日,禄养于家,杖朝之礼未申,梦楹之衅遄及,以开元五年岁次丁巳七月十日,遘疾薨于河南会节里之私第也,春秋七十。遗诫丧事一依皇甫谧、王阳孙,慎勿为也。长子翁宠、次子瑶等,疚绝崩心,冤屠刺骨,式奉先旨,敬展深衷,以六年岁次戊午正月十一日景(丙)午,葬于缑氏公路涧之西原,礼也。呜呼!新茔始就,想挂剑以增悲;宿草将施,顾沉碑而可叹,事叶(协)今昔,用纪铭曰:

  殷建其封,商流其胤,为来为宋,居齐居晋,代袭簪紎,家传忠信。涅而不缁,磨而不磷,公侯表族,礼乐谋身,乐天知命,体道全真,良吏茂宰,孝子忠臣,亲贤是寄,惟德为邻。累延甥舅,谪泊荒遐,人同贾谊,地越长沙。悬车谢秩,退食于家,遘疾宁救,遗言诫奢。野隧烟霏,幽途日暮,泗共霜结,挽随风度,苦月埋轮,崩榛塞路,桑海有易,铭金永固。

  济阳蔡游晋撰文

  大唐故银青光禄大夫饶州刺史来府君妻兰陵郡夫人萧氏墓志铭并序夫人姓萧,讳大通,兰陵郡人也。高祖引,梁黄门侍郎、吏部侍郎,封阳县开国侯。曾祖德言,皇朝银青光禄大夫行秘书少监,赠太常卿。祖沉,皇朝朝散大夫、太子洗马。父安节,皇朝相王府兵曹参军,赠徐州刺史。重侯累将,衮服华轩,茂德播于当时,嘉声闻于此日。虽事业茲远,而气韵犹生,道迈周行,名孚于雅俗者矣。夫人质体金娥,分辉珠婺,早挺瑛瑶之秀,夙恭纷悦之仪,爰及笄年,言归来氏。采蘋无懈,中馈克修,调绮杼而鸳飞,颂椒花而吐凤。府君门荣簪黻,德裕珪璋,允结好仇,载光时望。一从佳会,五十馀年,上孝下慈,傍恭内顺。珠明水彻,朗若霞开。绚凤綵于丹山,婉龙仪于翠渚。年才耳顺,遽即孀居,爱育二男,恩怜四女。又以心依定惠(慧),口绝董(薰)辛,情勤《大般》之经,思悟小乘之法。素含真性,久蕴良缘,袭庆兰门,婉柔成识。岂谓迁舟易往,隙影难留,生也有涯,奄然长逝,以开元七年五月廿日遘疾薨于洛阳会节里,春秋六十有一。嗣子前洪州高安主薄(簿)翁宠,冀州参军瑶等,思倚庐而孺慕,痛毒何追;捧遗匣以长号,终天永毕!养而不待,俱深泣血之哀;去而不还,共轸如疑之酷。以开元十二年十二月五日迁窆于旧茔缑氏县公路涧之西原,礼也。旌轩启路,葆骑横郊。林野旷而无尘,风烟惨而殊色。仙岗偃月,行临白莌之茔;宰树栖云,坐閟青龙之兆。呜呼哀哉!显亲者期于不朽,立颂者贵于长存。惜陵谷之迁移,少寓言于仿像,持缣负米,痛极难追,攀北渚而魂销,望南陔而泪尽,镌金缕玉,永志佳城。乃为铭曰:

  婉彼含章,作俪君子,韵叶(协)琴瑟,誉芬兰芷,六行聿修,四德俱备,猗欤叔问,众皆谈议。其一。如何暮齿,早丧贤夫,宝剑偏逝,木奇桐半枯,情伤昼哭,悲过抚孤,训勖诸子,咸依楷模。其二。西晷若驰,东川不息,高堂奄弃,厚夜无极,空留母仪,永无嫔则。其三。寂寥寒野,悲凉夜台,霜腓草蔓,风断松栽,式刊贞础,永振芳埃。

  二、曾祖来法敏和祖父来护儿

  志载:"曾祖法敏,陈安成王长史,永嘉太守。"《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说来护儿曾祖名绘(《新唐书》卷七十三上,2874页,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是误记,还是法敏是其字?此法敏,可补缺。况表中也未载其职官。陈安成王,即陈宣帝顼。南朝时,梁为西魏所灭,顼被掳于关右,后归北周。由于他是陈武帝霸先之侄,永定元年(577),曾遥封始兴郡王,永定三年,陈世祖蒨嗣位,改封陈顼为安城王。(《陈书》卷五《宣帝本纪》,75页,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天嘉三年(562),陈顼自周还,被授予侍中、中书监、中卫将军,始置佐史。来法敏所任安成王长史,当在这时。安成王陈顼于太建元年(569)即帝位,所任永嘉太守,时间当在此后。

  "祖护,随(隋)左卫大将军、柱国、瀛州刺史、荣国公,皇朝赠越、台、括、婺、泉、建等六州诸军事、越州都督,食邑三千户。"来护应作来护儿,是隋代著名的军事将领,隋文帝时,曾在杨素麾下参加平陈战争,并立有战功。隋炀帝时,他参与了收复高丽国(朝鲜)所占辽东故土的战争的全过程。第一次在大业八年(612),隋炀帝亲自率领陆军奔赴东北。这次战争的第一阶段,主要是围绕收复辽东城而进行的。辽东城在今沈阳市西北面的新民市境内,来护儿的任务是以水军从后方夹击敌军。"右翊卫大将军来护儿帅江淮水军,舳舻数百里,浮海先进,入自浿水,去平壤六十里,与高丽相遇,进击,大破之。护儿欲乘胜趣其城,副总管周法尚止之,请俟诸军至俱进。护儿不听,简精甲四万,直造城下。高丽伏兵于罗郭内空寺中,出兵与护儿战而伪败,护儿逐之入城,纵兵俘掠,无复部伍。伏兵发,护儿大败,仅而获免,士卒还者不过数千人。高丽追至船所,周法尚整陈(阵)待之,高丽乃退。护儿引兵还屯海浦,不敢复留应接诸军。"(《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一,360页,长沙:岳麓书社,1990年)第二阶段,隋九路大军深入高丽境内,东济萨水,离平壤三十里。这个阶段,虽声势浩大,但因军士粮食将尽,人心不稳,半渡萨水时遭高丽兵重击隋军后路,遂致全军败还,一昼夜退至辽东城。我们看到,诸路军中只有来护儿率水军进入高丽都城平壤,虽中伏败退,仍不失其勇。第二次战争在大业九年,四月壬申,隋炀帝东渡辽河,派宇文述及上大将军杨义臣直奔平壤,左光禄大夫王仁恭出扶余道进攻新城,右骁卫大将军来护儿以舟师自东莱(今山东掖县)横渡渤海直逼平壤。这时,礼部尚书杨玄感在黎阳(今河南浚县)起兵叛乱,进攻东都洛阳,隋炀帝被迫中止辽东战争,组织军队围剿杨玄感。来护儿在东莱,召集诸将商议回师,讨伐杨玄感。诸将都以为没有诏敕,不宜擅自行动。来护儿厉声说:"洛阳被围,心腹之疾;高丽逆命,犹疥癣耳。公家之事,知无不为,专擅在吾,不关诸人,有沮议者,军法从事!"他立即率领军队西还。隋炀帝已回军涿郡(今北京市),并下敕来护儿救东都,看到来护儿的儿子来弘、来整前来汇报情况,非常高兴,遂赐来护儿玺书说:"公旋师之时,是朕敕公之日,君臣意合,远同符契。"(《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二,367页)第三次战争在大业十年,来护儿到达毕奢城(今辽宁大连市北),击败高丽军队,将逼近平壤,高丽遣使乞降,隋炀帝命他撤军。他对诸将说:"大军三出,未能平贼,此还不可复来,劳而无功,吾窃耻之。今高丽实困,以此众击之,不日可克,吾欲进兵径围平壤,取[高丽王]高元,献捷而归,不亦善乎!"长史崔君肃坚决反对,来护儿说:"贼势破矣,独以相任,自足办之。吾在阃外,事当专决,宁得高元还而获谴,舍此成功,所不能矣!"崔君肃对众人说:"若从元帅违拒诏书,必当闻奏,皆应获罪。"(《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二,367页)诸将恐惧,纷纷请求回师,来护儿这才遵奉诏敕。

  大业十三年,来护儿迁左翊卫大将军,进位开府仪同三司,受到隋炀帝的宠信,前后赏赐不可胜计。江都(今江苏扬州市)之难,他被宇文化及杀害。

  三、其父来恒

  来护儿遇害时,其子来楷、来弘、来整同时遇害,来恒、来济年少获免。来恒后官至宰相。《旧唐书·高宗本纪》上元三年(676)条说:"三月癸卯,黄门侍郎来恒、中书侍郎薛元超并同中书门下三品。"(《旧唐书》卷五,101页,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这是来恒始任宰相的时间。十二月戊午遣使分道巡抚,"宰相来恒河南道"。(《旧唐书》卷五《高宗本纪》,102页)两年后,仪凤三年(678)十一月壬子,"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来恒卒"。(《旧唐书》卷五《高宗本纪》,104页)另据杨炯《大唐益州大都督府新都县学先圣庙堂碑并序》记:"通议大夫行长史来恒,隋十二卫大将军荣国公之元子。"(《全唐文》卷一百九十二,1940页,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此通议大夫行益州大都督府长史的任职时间,郁贤皓《唐刺史考》将其定为咸亨末、上元前。(郁贤皓:《唐刺史考全编》卷二百二十二《益州》,2934页,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此前来恒的历官情况,史书未载。《来志》说:"父恒……解褐陕、雍二州司士参军,迁太子舍人,加朝散大夫,职方郎中、主爵郎中、国子司业,忠、硖二州刺史,太子少詹事,知兵部选事,又分掌吏部选事,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太府卿,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这段记载可补史缺。《唐代墓志汇编续集》所载《宋祯墓志》云:"仪凤二年,黄门来侍郎恒虔奉芝诰,礼备于招,始解褐授昭武校尉、利州嘉川府左果毅都尉。"(《唐代墓志汇编续集》,41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从擢用宋祯所任武职的情况看,来恒其时应任太子少詹事,知兵选,又分掌吏选。此志中记述来恒陪葬恭陵亦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来恒的异母弟来济,幼逢家难,流离艰险,笃志好学,有文辞,好议论,尤晓时务,举进士。贞观中,累转通事舍人。贞观十八年(646),朝廷初置太子司议郎,妙选人望,遂以来济为之,仍兼崇贤馆直学士。曾与令狐德棻等撰《晋书》。永徽二年(651),拜中书侍郎,兼弘文馆学士,监修国史。四年拜相,同中书门下三品。五年,加银青光禄大夫,以修国史功封南阳县男。六年,迁中书令、检校吏部尚书。因曾上密表谏阻唐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显庆三年(657),被武则天的爪牙许敬宗构陷为与禇遂良朋党构扇,贬为台州(今浙江台州市)刺史。五年,再徙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刺史。"龙朔二年,突厥入寇,济总兵拒之,谓其众曰:'吾尝挂刑纲,蒙赦性命,当以身塞责,特报国恩。'遂不释甲胄赴贼,没于阵。时年五十三。赠楚州刺史,给灵舆递还乡。"(《旧唐书》卷八十《来济传》,2742页)

  来恒来济兄弟二人前后担任宰相职务,名显当时。《新唐书》评曰:"父本骁将,而恒、济俱以学行称,相次知政事。时虞世南子昶无才术,历将作少匠、工部侍郎,主工作。许敬宗曰:'护儿儿作相,世南男作匠,文武岂有种邪?'"(《新唐书》卷一百零五《来济传》,4031页)

  四、萧大通的家族渊源和宗教信仰

  《萧志》载:"夫人姓萧,讳大通,兰陵郡人也。高祖引,梁黄门侍郎、吏部侍郎,封阳县开国侯。曾祖德言,皇朝银青光禄大夫行秘书少监,赠太常卿。祖沉,皇朝朝散大夫、太子洗马。父安节,皇朝相王府兵曹参军,赠徐州刺史。"萧大通的高祖萧引,《陈书》本传说他字叔休,"方正有器局,望之俨然,虽造次之间,必由法度。性聪敏,博学,善属文"。(《陈书》卷二十一,287页)萧引初在梁朝做官,侯景之乱,携宗亲家人南逃,投衡州(今湖南衡阳市)刺史欧阳頠。后来,陈朝大将章昭达平广州刺史欧阳纥(欧阳頠子),始北还归陈。陈太建七年(575),加戎昭将军。九年,除中卫始兴王谘议参军,兼金部郎中。十二年,除吏部侍郎。陈高宗死,后主陈叔宝即位,转为中庶子,再任贞威将军及建康令。后为人所诬,被免官。萧大通的曾祖萧德言,陈亡,徙关中。《旧唐书》说他"博涉经史,尤精《春秋左氏传》,好属文。贞观中,除著作郎,兼弘文馆学士"。(《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九《萧德言传》,4952页)唐高宗在藩时,曾由他授经讲业。贞观十七年(643),拜秘书少监。二十三年,年老致仕。高宗继位,曾以师傅之恩,授银青光禄大夫。永徽五年(654)卒于家,年九十七,赠太常卿。著有文集三十卷。萧大通的祖父萧沉,官太子洗马;父萧安节,相王府兵曹参军,《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均有记载。惟其祖朝散大夫、父赠徐州刺史之称谓,可补史书之阙。

  萧安节有三子,长子萧至忠,曾为唐中宗、唐睿宗兄弟朝的宰相。武则天当政时,曾仕为伊阙、洛阳尉。后迁监察御史,因劾奏凤阁侍郎苏味道贪赃,超拜吏部员外郎。中宗神龙初,又迁御史中丞、吏部侍郎。稍后,节愍太子起兵诛杀武三思,政变失败后,宗楚客等动员侍御史冉祖雍上变,"言相王(后来的唐睿宗)与太子谋"。唐中宗准备查办治罪,萧至忠哭着进谏道:"往者天后欲以相王为太子,而王不食累日,独请迎陛下,其让德天下莫不闻。陛下贵为天子,不能容一弟,受人罗织耶?窃为陛下不取。"唐中宗采纳他的意见,并授予他"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三《萧至忠传》,4371页)看来,萧至忠保护相王,除政治原因外,恐与其父曾任相王府参军,相王有难时,代为说情这一情节有关。中宗朝,韦后及武三思专权,萧至忠的女儿嫁给了韦后舅舅的儿子崔无诐。景云元年(710)六月,韦后及安乐公主被杀,萧至忠初贬许州(今河南许昌市)刺史,再为晋州(今山西临汾市)刺史。睿宗继位,其妹太平公主擅权,萧至忠曾请托之,遂被引为刑部尚书。他与太平公主过从甚密,其妹夫华州长史蒋钦绪曾劝说他:"如子之才,何忧不达!勿为非分妄求。"(《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767页)开元元年(713)正月,他进位中书令。六月,参与太平公主谋逆活动,七月,被临淄王李隆基捕杀。史书未载萧至忠被杀时年龄,若依其武周初即做官情况看,至开元元年已近30年,所以,他享年当在60岁左右。萧大通卒于开元七年,享年61岁,开元元年时,她只有54岁。因此可以推定,萧至忠为兄,萧大通为妹。《来志》所记,来景晖"以亲累谪郴州别驾",当在此时。可见来景晖遭贬职的直接原因,是萧至忠遭到镇压,这符合当时朝廷"穷治公主枝党"(《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772页)的史实。

  《萧志》说她"心依定惠(慧),口绝董(薰)辛,情勤《大般》之经,思悟小乘之法"。佛教有戒定慧三学,是从娑婆此岸到达佛土彼岸的三种法门。佛教倡导绝荤吃素,同时不吃带有刺激味的香辣食品。《大般》是《大品般若经》的简称。这几句志文表明,萧大通一向信仰佛教,除了日常生活贯彻佛教的主张,而且能够阅读佛教经典,通晓大乘、小乘的教义。这说明她有一定的文化修养。

  五、来景晖生平

  《来志》载:"公讳景晖,字日新,南阳新野人也。"有关来姓的起源变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来氏出自子姓。商之支孙食采于郲,因以为氏,其后避难去'邑'。秦末徙新野。汉有光禄大夫来汉,从杨仆击南越。孙仲,谏议大夫。生歙,字君叔,中郎将。生稜,稜生历,为执金吾。生定,中郎将。孙艳,司空。生敏,字敬达,蜀执慎将军。七世孙崱,始徙江都。"(《新唐书》卷七十三上,2874页)这一记载与此志中"殷疏其源,商演其流",相互印证,说明来氏确属殷商后裔。志中载其郡望为新野人,是自秦末社会动荡,其先祖由齐地始迁新野。之所以说来氏是由齐地徙新野,"民国十六年(1927)临湘《来氏宗谱》卷一《来氏源流序》云,来氏之先,自成汤有南巢之伐,分封子孙,有食采于莱者。春秋鲁襄公六年,齐侯灭莱,共公浮柔奔棠,陈无宇献宗器于襄公,于是子孙遂不能守其爵土,散居草莽之间,咸以国为氏,而去草为来。历战国嬴秦之世,汉都西京,来氏未有显著。及光武中兴,诛暴夷险,有讳歙者,世家南阳新野"。(何光岳:《中华姓氏源流史》第七编《商支姓氏》,1870页,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然而至隋来护儿时,又称其为江都(扬州)人,当与七世祖崱始徙江都有关。这个七世祖崱,就是来护儿的祖父,来景晖的高祖。
志载来景晖是来恒的第五子。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载有一子名景业,职虞部郎中。来景晖"国子明经擢第,起家调补岐州参军,绛州司仓参军"。依年龄和时间推算,来景晖考中明经科,当在其父来恒自州任迁至朝中任"太子少詹事,知兵部选事,又分掌吏选事"这一时期。来恒分掌文武官员的选事,自己在都城国子监读书的儿子报考明经科,左右逢源,关节畅通,其录取自是很容易的事情。"调补岐州参军",是说来景晖明经擢第后,并未马上做官,待岐州官员有缺时,才得以补授而任参军职务。岐州即隋扶风郡,唐武德元年(618)改置,治所在今陕西凤翔县。绛州,即隋绛郡,武德元年改置绛州,治所在今山西新绛县。之后,迁"瀛州高阳、晋州襄陵、蜀州唐安三县令,朝散大夫"。瀛州,隋河间郡,武德四年讨平窦建德改之,州治在今河北河间市瀛州镇。高阳,即今河北保定市辖县。晋州,即今山西临汾市。襄陵,即今临汾市辖襄汾县。蜀州,州治在今四川崇州市。唐安,即今四川之双流县。来景晖历任三县令,地跨今河北、山西、四川三地,虽有远离京城鞍马劳顿之苦,亦可说明他备受朝廷关注。"利、金、襄三州长史,怀州司马,恭陵令,银青光禄大夫,济、铙二州刺史,以亲累谪郴州别驾。"利州在隋为义城郡,武德元年改为利州,州治在今四川广元市。金州在隋为西城郡,武德元年改为金州,州治在今陕西安康市。襄州在隋为襄阳郡,武德四年改为襄州,州治在今湖北襄樊市。怀州,即今河南沁阳市。恭陵是唐高宗的太子李弘的陵墓,在今河南偃师市缑氏镇,上元二年(675)七月葬李弘,设恭陵令管理。济州,北魏泰常八年(423)置,隋废,武德四年复置,州治在今山东茌平西南,辖境相当今河南范县及山东长清、肥城、东阿、平阴和阳谷等县之地。铙州在隋为鄱阳郡,武德四年改为饶州,治所在今江西鄱阳市,辖境当今江西景德镇、鄱阳、乐平、德兴、余干、万年、余江、贵溪、戈阳、横峰、上饶、广丰、铅山之地。郴州在隋为桂阳郡,武德四年置为郴州,州治在今湖南郴州市。郴州别驾是来景晖遭贬后的最后职务。志文中有关因萧至忠谋逆而遭贬的语言描述为:"累延甥舅,谪泊荒遐,人同贾谊,地越长沙。"甥舅,即妻之兄弟也。《恒言录》云:"案《释亲》,姊妹之夫为舅,妻之兄弟为甥,谓我舅者,吾谓之甥,亦可互称舅矣。乃后世妻之兄弟,独得舅名,盖从其子女之称,遂相言不觉耳。"([清]梁章钜:《称谓录》卷七《妻之兄弟》,103页,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然铭文中将之与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贾谊被贬长沙王太傅一事相提并论,未免牵强。来景晖贬职后,"讲习终日,禄养于家",以开元五年(717)七月十日病故于河南会节里私第,享年70岁。据《唐两京城坊考补》载,洛阳长夏门东第四街有八坊,次北第四坊即会节坊。(阎文儒、阎万钧:《唐两京城坊考补》卷六《东京外廓城》,889页,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来景晖死后两年,夫人萧大通以开元七年(719)五月廿日卒,享年61岁。

  从二者志文知,来景晖葬于开元六年(718),而萧氏葬于开元十二年(724),其葬地为缑氏县公路涧西原。公路涧即今偃师南部之马涧河,其河势为自东南流向西北方向,其河最近处距东北方向之唐恭陵约3公里。依《来志》所记,此地应有其父来恒墓葬,是来氏家族的墓地。

  《萧志》载,来景晖、萧氏有子来翁宠、来瑶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