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节:方法永远比问题多(2)

销售新人10大军规 作者:龙平 著


为实现最终目标而寻找方法

  诺贝尔奖每项100万美元的奖金的确值得大家关注,诺贝尔基金会每年发布5个奖项,因而每年必须支付高达500万美元的高额奖金。你肯定禁不住要问,诺贝尔基金会的基金到底有多少才能够承担起每年的巨额支出?事实上,诺贝尔基金会之所以能够顺利支付高额奖金,除了诺贝尔本人捐献的一笔庞大的基金外,更应归功于诺贝尔基金会的投资有方。

  诺贝尔基金会于1896年由诺贝尔捐献980万美元建立。由于该基金成立的目的是用于支付奖金,所以基金的管理不容许出现任何差错。因此,基金会成立初期,其章程中明确规定了基金的投资范围,这笔资金被限制在安全且有固定收益的投资上,如银行存款与公债,不允许用于有风险的投资,尤其不允许投资股票或房地产,因为那样会使基金处于价格涨跌的高风险之中。

  这种保本重于报酬率、安全至上的投资原则,的确是稳健的做法,避免了基金损失的风险。但牺牲报酬率的结果是,随着每年奖金的发放与基金会运作的开销,历经50多年后,低报酬率使得诺贝尔基金的资产流失了近2/3,到了1953年,该基金会的资产只剩下300多万美元了。

  眼见资产将消耗殆尽,诺贝尔基金会的理事们及时觉醒,他们马上寻找咨询顾问以应对所面临的不利局面。幸运的是,他们找到了在商业界已经声名鹊起的麦肯锡咨询公司。面对这样一个问题,麦肯锡人迅速地组成了一个团队,并且投入到工作之中。在做了充分的研究工作之后,这个团队意识到提高投资报酬率对财富积累的重要性,并在当年就把这一建议谨慎地交给了诺贝尔基金会。于是诺贝尔基金会在这一建议的指导下,在1953年作出了突破性的改革——更改基金管理章程,将原先只准存放在银行和买公券的资金转向投资股票和房地产。新的理财观一举扭转了整个诺贝尔基金的命运,其后的几年,巨额奖金照发,基金会照常运转。到了1993年,基金会不但挽回了过去的亏损,基金总资产也增长到了27亿多美元。

  诺贝尔基金会的成长离不开麦肯锡,而麦肯锡的迅速成功又得益于公司总结出的高效工作方法。

  其实,对麦肯锡来说,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麦肯锡本人基本上每天都沉浸在大大小小的商业问题之中。但也正是如此,使得麦肯锡的经验以及实践能力不断加强,反过来又增加了麦肯锡的实力。

  每一件事、每一项工作都会有其特定的最好结果,这个最好结果就是我们做这件事、这项工作所期望达到的最终目标。在开始做事之前,只要明确地记住最终目标,就能肯定,不管哪一天干哪一件事都不会违背你为之确定的最重要的标准,你做的每一件事都会为这个最终目标作出有意义的贡献。

  作为销售员,如果没有目标,就不可能有切实的行动,更不可能获得实际的结果。高效能人士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他们往往在做事之前,就清楚地知道自己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清楚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哪些事是必需的,哪些事往往看起来必不可少,其实是无足轻重的。他们总是在一开始时就怀有最终目标,因而总是能事半功倍,能卓越而高效。

  一开始心中就怀有最终目标,意味着从一开始你就知道自己的目的地在哪里,从一开始你就知道自己现在在哪里。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至少可以肯定,你迈出的每一步都是方向正确的。那种看似忙忙碌碌,最后却发现自己是背道而驰的情况是非常令人沮丧的。这是许多效率低下、不懂得卓越工作方法的销售员最容易出现的错误,他们往往半途而废,因为其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了无用的事情上。

  一开始心中就怀有最终目标能帮助销售员很快地确定事情的重要性,它是让销售员永远走在做正确事的大道上的重要保障。这个“最终目标”会时刻提醒销售员,这件事虽然紧急,却并不重要;那件事虽然看起来还可以拖延,但它却有助于我们向目标更快地迈进。

  有一个被广泛传播的事例。我们走进一片丛林,开始清除矮灌木。当我们费尽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清除完这一片灌木林,直起腰来,准备享受一下完成了一项艰苦工作后的乐趣时,却猛然发现要清除的不是这块丛林,旁边的那片丛林才是需要我们去清除的丛林!有多少人在工作中,就如同这些砍伐矮灌木的工人,常常只是埋头砍伐矮灌木,甚至没有意识到要砍的并非是那片丛林。

  作为销售员,一开始时心中就怀有最终目标,且逐渐形成一种良好的工作方法,并养成一种理性的判断规则和工作习惯,就会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眼界,最后定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喜悦和收获。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