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节(1)

温故(十八) 作者:刘瑞琳


人归了民国,心却仍在大清。张勋命令他的三千部下,谁也不准剪辫子。在中华的大地上,居然还保留着这样一支“辫子军”,实在是一件匪夷所思之事。

1915年,袁世凯称帝失败,洪宪短命,这倒更勾起了张勋的复辟痴想。袁世凯死后,张勋的这个“痴想”越发强烈。他甚至与几个心腹之人设定了复辟的步骤:一、解散国会;二、逼迫黎元洪退位;三、宣布复辟。

机会还真让张勋给等来了。1917年5月,民国大总统黎元洪与总理段祺瑞爆发了“府院之争”。段祺瑞主张对德国宣战,加入协约国联盟,以争取主动。段祺瑞的难言之隐是,他已经向英、法、俄等协约国银行贷了大笔款子,不对德宣战,参加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当中去,他无法向列强交待。而黎元洪宅心仁厚,坚决不主张参战,大老远的欧洲战场上的“同盟国”与“协约国”的火拼,关我们中国人什么事呢?段祺瑞对国会议员们动粗,想逼他们同意对德宣战,此正适得其反,议员们大怒,开会罢免了段祺瑞,解散了段内阁。段祺瑞只好灰溜溜地退避天津了。看来,共和还就是个好东西。无论名实如何,无论效果怎样,有了这套程序,再大的来头也没有用,通不过就是通不过,罢免就是罢免。凭段祺瑞这种拥兵自重、逞强好勇之人,北洋政府时期还不照样三起三落,照样在法庭上打输官司?

黎元洪遍视北洋各大员,有点资历和声望的,当属张勋了。遂电召驻守在徐州、统领定武军的张勋进京调停“府院之争”。

张勋毕竟是北洋的老班底,进京之前,他偕同新任命的国民政府总理、合肥人李经羲先去了天津,拜码头,访名流。在段祺瑞位于日租界宫岛街(今鞍山道38号)的家中,张勋邀段赴京,“共筹国是”,段祺瑞拒绝了。张勋又跑到徐世昌家,关门进行了长时间密谈。

张勋究竟何时有了复辟之念的?是从徐州出发之际,还是在天津晤谈各界之后?世人评说不一。根据后来事态发展来看,极有可能是在天津下了复辟的决心。因为张勋是在自天津前往北京之际,才密召他那些心腹急赴北京会合的。复辟的干将康有为,是张勋入京后,才召他北上的。以至于最早的一些文书,如复辟上谕等等,先是出自张勋的秘书万绳、胡嗣瑗之手,后由康有为修改(笔削)的。康有为进京之后,揽下了所有文字之务,万、胡二人高兴万分。7月1日的张勋复辟通电,洋洋数千言,骈赋之体,一气呵成,就是康有为的手笔。

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张勋在天津的可疑活动,如拥兵北上,要挟黎元洪解散国会等等,已引起了有识之士的警惕。段祺瑞当面问张勋,此次进京,是否有复辟打算?张勋急忙表白:我这次来,不仅仅为息事宁人,而是要为国家谋一劳永逸的安全。话说得模棱两可,让人不得要领。有人进一步问张勋,听说你与清室有特别的关系,是不是这样?张勋辩解半天,众人仍是不信。无奈之下,他赌咒说,老夫若有复辟之心,将来这一颗老头颅必为利刃所断。

6月3日,张勋率军进京之前,假惺惺地通电全国:“比因政争,致酿兵事。勋奉明令,入都调整 默察各方面之情形,大多数心理,咸以国会分子不良,力主解散另选 勋拟即应名入都,共筹国是。俟调停就绪,即商请出师各省撤回军队。”随张勋一同入京的,还有一个别人动不得的神秘箱子。那箱子中,整齐地放着张勋早年的全套清廷官服、官帽、官靴。

入得京来,张勋的复辟嘴脸益发彰显,他南池子的家中,聚拢着一班复辟心腹,其中有康有为、万绳、梁鼎芬、张镇芳、雷震春、刘廷琛、辜鸿铭、胡嗣瑗等等。都说武夫粗莽,可张勋却粗中有细。他的复辟勾当进行得诡秘审慎,悄无声息,骗过了许多善良之人。

6月30日傍晚,张勋派梁鼎芬、王士珍、江朝宗、陈光远、李庆璋等人,分别代表民国、清室、张勋等,前往总统府,逼黎元洪退位让权。黎元洪大义凛然,怒斥宵小。他说,民国乃国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