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节

温故(十八) 作者:刘瑞琳


姚一鸣

1930年10月底,在清华大学任讲师的俞平伯全家迁至清华园,并把居地书房起名为“秋荔亭”。自1924年回北京定居以后,俞平伯先后任教于燕京大学、北京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大学等校。俞平伯在大学里教授的课程有古典小说和诗词、戏曲,其极富个性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们受益匪浅。俞平伯有着深厚的古典诗词修养,他所教授的诗词作法和研究,极受学生的欢迎。根据授课笔记和研究心得,俞平伯出版了词论专著《读词偶得》、《清真词释》、《唐宋词选释》等,在学术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在教书授课的同时,俞平伯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友们议议文学,有时还和朱自清、浦江清、陈廷甫等唱唱昆曲,似乎过着一种平静而又悠然自得的生活。

1931年5月21日,时年三十二岁的俞平伯,在《新月》月刊第三卷第九期上发表了散文《中年》。俞平伯在文章中写道:“当遥指青山是我们的归路,不免感到轻微的战栗。可是走得近了,空翠渐减,终于到了某一点,不见遥青,只见平淡无奇的道路树石,憧憬既已销释了,我们遂坦然长往。所谓某一点是很难确定的,假如有,那就是中年。”俞平伯的比喻之中掺杂了不少个人的情绪释解,“我也是关怀生死颇切的人,直到今年方才渐渐淡漠起来,看看从前的文章,有些觉得颇已渺茫,有隔世之感”。语境中不由自主的透着一丝苍凉和无奈。让人蓦然觉得一种中年的哀愁。

才三十出头的俞平伯怎么会有如此苍凉的心境,怎么会想到写中年?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俞平伯以新诗创作步入文坛,并且发表了不少有关新诗的理论文章,为新诗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31年以前,俞平伯已经出版了新诗集《冬夜》、《西还》,以及散文集《杂拌儿》、《燕知草》,充分地显示了他在新诗和散文创作领域的成就。出身书香门第、国学底蕴又比较深厚的俞平更像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文人,作旧体诗、唱昆曲、研读古籍,俞平伯沉醉于自己的文学世界之中,自有着一份难得的闲趣。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健将之一,俞平伯的突出贡献在于新诗的创作和理论,顺应了五四新文化提倡白话文的主旨,并和胡适、陈独秀等共同探讨新诗的发展,同时在《新青年》和《新潮》上发表了大量新诗,其中有《绍兴西郭门头的半夜》、《潮歌》、《乐观》、《无名的哀思》、《黄鹄》、《冬夜之公园》等等。并在之后由叶圣陶、刘延陵主办的《诗》月刊中,继续着新诗的创作和理论,从字句篇章、音节用韵、叙事说理等方面,提出了白话诗建设的条件,充分显示了俞平伯在新诗领域的主导地位。但时间仅仅过去了十多年,俞平伯《中年》一文却流露了些许消极的思想。

在上世纪30年代初期,俞平伯有这样的消极思想并不奇怪。他在和朱自清的交往中,就一起探讨过有关刹那主义的话题,为此朱自清有比较精辟的论述,“写字要一笔不错,一笔不乱,走路要一步不急,一步不徐,呷饭要一碗不多,一碗不少;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不调整的。平常的说,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的中和主义”。俞平伯回应道,“我们要求生活刹那间的充实。我们的生活要求灯火集中于一点,瀑流倾注于一刹那”。其实所谓的“刹那主义”,就是糅和了西方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以及中国传统的禅宗思想和儒家现世文化的一种表现。俞平伯受其影响颇深。

自五四运动爆发以来,俞平伯历经了出国留学不顺,回家乡杭州从事创作,在各大学教书授课的过程,到1931年写出《中年》一文,那种苍凉的心态和变化,是有着较为复杂的原因的,既有“西还”未果的颓唐,亦有受西方思想理论影响的关系,也有本身的性格和思想原因。比较主要的一点是俞平伯受亦师亦友的周作人影响较大。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