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黄光裕兄弟如何野蛮生长(3)

问题首富黄光裕 作者:张小平


  1986年,他17岁的时候,就和哥哥带着一批旧电器出门远行内蒙古了。“村里像他这么出去做生意的人很多,像他那么大年纪出去的也很多,要是他不发大财,大家还真记不得他了。”
  
  另外,在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价格管制、地区隔离等因素,催生了一大批靠倒卖批文发家致富的“倒爷”,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体制外流通网络。僵硬的流通体制如一座外表坚固的防洪大堤,此时已被愈来愈多的“倒爷”如白蚁般从里面把它啃食得千疮百孔。
  
  这是一场席卷全国的热潮。当时,年轻的王石正在深圳欢快地倒腾着玉米和外汇,积累着自己的第一桶金。而牟其中则没有王石那么好的运气——他在1983年从重庆仿制了1万个“555牌”座钟倒卖到上海,轻轻松松就赚了7万多元。但不久后,就以“投机倒把罪”被抓进监狱关了差不多一年。这次入狱,距离他上一次从监狱出来还只有3年。1984年从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所下海创业的柳传志,也经历了一段惨痛的“倒爷”生涯——在倒卖一批彩电时,计算机所给他的20万元开办费,被骗去了14万元。如果按他当时105元的月工资计算,他得不吃不喝干上111年,才能还上这笔巨额损失。
  
  财经作家吴晓波在其《激荡三十年》一书中写道:“因走私而完成灰色的原始积累,是当年东南沿海乡土经济萌芽的重要推动因素,关于这一点始终未被学界注意到。”吴晓波甚至认为,深圳的前10年,并非是原先设想的靠吸引外资发展起来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一帮“倒爷”倒出来的。
  
  吴晓波在书中分析道:“邓小平领导这场艰巨变革的战略思路:摸着石头往前走,不争论,也不做政策上的明确界定,让最终发生的事实来定义前行的方向。这种改革思维使中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经济实验场和冒险乐园,所有的激情和野心都被无限激发出来,从社会底层喷发出来的火浆终于让大地熊熊燃烧,只要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积累,一切都似乎百无禁忌,中国社会的道德底线和法制底线一次次地受到挑战和冲击,公共价值观念变得越来越世俗化和物质化。”
  
  而在一片喧嚣中正迅速成长的黄俊钦、黄光裕兄弟,却无比敏锐地感受到了这种燥热。数年后,他们像无数的潮汕和温州青年一样,通过自己的走南闯北,把那些紧俏的电子电器产品迅速地倒卖到了全国的每一个角落。
  
  日后,大富大贵的黄光裕曾回到村里,在村口的古渡口旁边许下了愿望,准备投资1800万元在练江上修建大桥,把曾厝和对岸的司马浦镇连接起来,并且直通广汕公路。他说不能让现在的孩子像他小时候那样游泳过江,有生命危险。当然,目前这个承诺恐怕暂时无法兑现了,练江现在还很肮脏,发黑的河流里面,还是有大批孩子在玩耍,其中一半是废弃物回收工厂的外地工人的孩子。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