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政商两栖的巴菲特家族(1)

巴菲特阴谋 作者:余治国


1942~1952年,霍华德四次作为共和党人获选美国国会众议员,他的主要主张就是反对罗斯福新政。当时的美国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极少数大资本家手中。全美最大的16家大资本集团控制了GDP的53%,全国1/3的国民收入被占人口5%的大资本家占有。60%的美国家庭年收入只有2000美元,只能维持温饱,还有21%的家庭年收入在几百美元的贫困线以下。要想拯救美国经济,就必须改变美国社会与经济的基本结构。罗斯福新政的目的就在于此。然而,罗斯福新政触动了大资本集团的利益根基,遭到社会上层的强烈反对。大资本集团代表马萨诸塞州参议员罗伯特·卢斯在国会中大喊:“这是社会主义那一套。”缅因州参议员卡罗尔·比第则大声疾呼:“上帝救救美国人民吧!”那些所谓的大企业家与成功人士也大肆宣传:“谁去领救济金,谁就是懒汉和毫无社会价值的东西。”还有人攻击罗斯福是带领“美国正在走社会主义道路”。有一首歌这样唱道:“USA再加一个S,变成美利坚苏维埃。USA变成USSA……”报业大王赫斯特说“新政(New Deal)”就是“苛政(Raw Deal)”;不是榨取富人而是榨取成功者。美国著名新闻记者约翰·亘士说他所听到的关于“新政”的最好定义是“那是一些没有骨气的自由派为了那些失魂落魄的资本家而去拯救资本主义的一种企图”。

霍华德还是当时共和党领袖塔夫脱的得力干将,塔夫脱是美国第27任总统之子。 1947年,在霍华德的帮助下,塔夫脱倡导的《塔夫脱-哈特利法案》在国会获得通过。该法案规定,如果工会通过一场罢工来声援另一场罢工,此行为非法,在劳资纠纷危害国家利益时,总统有权使用此法案终止罢工80天。霍华德众议员出身什么社会阶层,代表的又是谁的利益,这不是一清二楚吗?无论媒体怎么鼓吹,群众的眼睛都是雪亮的。巴菲特传记《滚雪球》中记载,有一天霍华德全家回到老家奥巴马看棒球比赛,那些工人出身的选民对霍华德极其不满。在比赛间隙介绍到场的名人时,霍华德起身致意,所有在场的人都嘘声一片以示鄙视。

1952年,霍华德因反对支持艾森豪威尔的政策而与共和党决裂,最终落选众议员。不明真相的人以为霍华德是一个正直的、有原则的好人。那我们看看,艾森豪威尔的主张又是什么呢?

尽管,艾森豪威尔所执行的政策是代表美国富人利益的共和党保守主义政策,他的内阁成员几乎都代表大资本利益,如财政部长汉弗莱是克利夫兰地产公司及汉纳钢铁制造公司的总经理,国防部长威尔逊是通用汽车公司总经理,邮政部长萨默菲尔德是大汽车批发商,商业部长威克斯是波士顿的工业家。但他强调要维持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甚至试图将社会福利的立法程度稳步扩大加深。这使希望取消“新政”立法的富人阶层大为失望,而巴菲特之父霍华德就是这个阶层中的一员。

1943年,就在父亲当选众议员之后,13岁的巴菲特因为送报而有1000多美元的收入,从实际购买力来看,1943年的1美元大约为1960年的3美元,因此约合现在的10万多美元,60多万元人民币。当时,巴菲特甚至开始自己报个人所得税。要知道美国1943年的人均GDP仅为1452美元,一个报童的收入能够跻身中产阶级之流,实在令人感到惊讶与怀疑。在巴菲特传记《巴菲特: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中,把少年巴菲特描写成“每天早晚送两次《华盛顿邮报》,一天只工作2小时左右,一个月就能赚175美元”这样的神话故事,也只有小报记者与没有常识的御用写手才能吹嘘得出来。19世纪40年代的美国,月收入达到300美元以上,就属于富人阶层,可以雇用家庭仆人了。到了1945年,巴菲特用1200美元买下了他父亲在内布拉斯加州西北边40英亩尚未开发的农场。这不禁让人想起历朝历代皇帝降生时牵强附会的带有神秘色彩的奇闻逸事。可是,如果卖一两年的报纸就可以买下243亩农场的话,那么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书报亭大爷大妈都应该成为大地主才对。因此,毫无疑问,巴菲特少年时代的收入必定得到了他父亲的有力扶持。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