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废艺斋集稿》残稿介绍(16)

曹雪芹《废艺斋集稿》丛考 作者:吴恩裕


根据这些材料,我们可以做以下几点估计。

第一,曹雪芹初次以扎绘风筝的技艺教于叔度,至迟当在乾隆十九年(甲戌,1754年)。

理由:(一)曹雪芹在乾隆二十二年说“曩岁”,于叔度二十三年对敦敏说“昔年”。照一般用法,此二词至少都应该指两年以上。(二)曹雪芹二十三年说:“数年来,老于业此,已有微名矣。”于叔度二十三年对敦敏说:“数年来赖此为业。”按取得“微名”的“数年”,起码也得两三年。

因此我在1973年2月号《文物》中《曹雪芹的佚著和传记材料的发现》一文里断定:

故雪芹初教于叔度以风筝的技术,至迟当在十九年或竟再早一两年。

这个推断由后来查出的气象记录材料证实了。曹雪芹在《南鹞北鸢考工志》《自序》中说:

是岁除夕,(老) 据1979年重检孔祥泽原抄件,此处应补两个字,全句当作“是岁除夕(前老)于冒雪而来”,详看我的《曹雪芹佚著浅探》,天津人民出版社版。

1979年6月25日沙滩于冒雪而来,鸭酒鲜蔬,满载驴背,喜极而告曰:“不想三五风筝,竟获重酬,所得当共享之”……

根据气象史料所载,乾隆十九年前二三年和后两年的除夕以及除夕之前都没有雪,只有十九年除夕的前七八天之内(腊月二十二至二十七)一连下了三场雪。除夕当天,北京城内无雪,但曹雪芹说“老于冒雪而来”如何解释呢?有两种可能的情况:一个是除夕那天北京城内虽无雪,曹雪芹所住西郊一带仍可能飘雪。另一个可能是:“冒雪”二字用得比较随便,实际上是指“踏雪”,即踏数日前所下的“雪”。故曹雪芹之初教于叔度扎糊风筝,当必在是年无疑。

第二,但是曹雪芹着手写《南鹞北鸢考工志》却不可能在乾隆十九年,而必须在二十年(乙亥,1755年)到二十一年(丙子,1756年)之间。

理由之一:据曹雪芹《自序》说:“\[老于\]……时时促余为之谱定新样……于是援笔述此《南鹞北鸢考工志》。”首先,于叔度访曹雪芹是在乾隆十九年腊月,过几天就是二十年。估计于初学扎绘风筝,照样扎糊之不暇,哪里会在几天之内再向曹雪芹要新的风筝图式?其次,即使于向曹要,其事也当在二十年上半年,甚至在二十年下半年。至于要他“定式著谱”写一部讲风筝的书,曹也不一定马上就写,所以曹动笔写书,就应该是更晚些时的事了。

这样,曹雪芹开始写《南鹞北鸢考工志》的时间,大约应该是二十年的下半年,甚至是在二十一年初。

那么,曹雪芹从二十年下半年开始写《南鹞北鸢考工志》到二十二年的“清明前三日”完成,大约有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从《南鹞北鸢考工志》中那许多复杂的风筝扎糊、绘画的图式和歌诀看来,这一工作是需要较长时间的。董邦达的序中说他“惨淡经营”,也可证明这一点。

理由之二:《废艺斋集稿》中还有另外七种手稿。即使把假定为曹的早期之作的讲刻图章和讲烹调的两种除外,其余五种的编写,也完全有可能占用从十九年到二十二年这段时间。

还有我们不要忘记,这段时间也是曹雪芹陆续写《石头记》的时间。乾隆十九年脂砚斋抄阅再评《石头记》,二十一年脂砚斋三评《石头记》。在庚辰本七十回末有这样一条记载:

乾隆二十一年五月初七日对清,缺中秋诗,俟雪芹。

□□□,□□□。开夜宴,发悲音。赏中秋,得佳谶。

是不是由于插进了《考工志》甚至整个《废艺斋集稿》的写作,雪芹就耽误了写《石头记》里的中秋诗,因此才说“俟雪芹”?我看不但可能,而且必须这样估计。批语中的“□□□,□□□”显然是因忙而未写出准备用到《石头记》回目中的“备忘录”。

由以上的情况看来,我们可以初步断定:曹雪芹开始写《南鹞北鸢考工志》是在乾隆二十年下半年,而完成的日期,则在乾隆二十二年“清明前三日”之前。

1973年5月于沙滩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