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分化

中国知青终结 作者:邓贤


林彪事件之后,知青纷纷开始回城,拿知青的话说,就是“大分化开始了”。

在边疆,最早踏上回城之路的当属那些“走资派”子女。据说他们中间许多人早就对林彪深恶痛绝,因为在他们眼里,是林彪得势才使得他们娘老子倒了霉,如果他们娘老子还在台上,他们会下乡来当农民吗?所以林彪坠机如同一声解放炮响,标志着他们新的人生道路开始。

**与**是兄弟俩,“九、一三事件”不久,他们偶然从报纸上看见自己父亲的名字出现在国庆观礼台上,虽然那是三个不起眼的汉字,混同于其他许许多多汉字中间,但是他们还是彻底读解了这张报纸对于他们知青人生的重大意义,那就是——解放啦!

次日太阳升起,两兄弟扬眉吐气地踏上返京路途。当他们父亲派出的身边工作人员星夜兼程赶往边疆的时候,搭载他们的火车已经驶进距离北京城不远的河北地界了。

林彪事件的直接后果是大批领导干部重新解放,他们大多数人重新掌权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子女从农村边疆办回城来。据不完全统计,林彪事件之后,通过各种公开或隐蔽渠道离开农村转回城市,参军、提干、招工和上大学的干部子女达数十万人。

其次是有关系有门路的人,他们动用社会关系的手段,通过种种渠道把他们的子女从农村边疆弄回城里来。这部分人数量也不小,他们的孩子因此跳出农村,从此一家人团聚,这在当时中国社会算得上一个很高的幸福指标。

还有不少知青,不靠父母家庭,通过自己奋斗,在广阔天地里积极进取,成为出类拔萃的青年。他们也成功了,被推荐招工招干参军上学。他们离开农村边疆的时候也留下一片辛勤的汗水,相信那是他们人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当然还有一些知青,主要是通过交换手段,有物质的,有肉体的,还有溜须拍马阿谀奉承的,五花八门无奇不有。他们付出许多,才达到离开农村边疆的目的。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分化是腐蚀剂,它消解了知青曾经拥有的英雄主义豪情。分化如同裂缝,那么这道城墙还能站立多久呢?北大荒一个女知青在回忆文章中写道:我们人人都在谈论回城,那些不辞而别的人仿佛提醒我们,赶快打主意吧,否则就等着在农村腐烂吧。那时候一个知青回城就会牵动一大片人的神经,回城是一种传染病,它让我们没有后门的人感到悲伤和绝望。

一个名字叫作郑云川的知青愤愤地质问道:都是下乡知青,同样接受再教育,为什么有些人可以凌驾于政策之上回城?而我们就该一辈子留在农村?那些冠冕堂皇的口号是一个骗局,还是对上山下乡的嘲弄?

还有人说:既然广阔天地大有作为,那些掌权的人为什么不把他们的子女送到乡下来呢?当知青是响应号召,还是对平民子女的惩罚?……

……

据不完全统计,仅1973年,云南生产建设兵团通过各种正当和非正当渠道离开边疆的知青就达上万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