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海国记的赞美与见证

浮生六记 作者:沈复


海国记的纷争根本没有结束。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部主任周绚隆、策划部副主任赵萍两位独立卓越的出版人的支持下,人文新版《浮生六记》面世,他们的勇气来缘于学术的严谨平和与深沉期待,正如在出版前言中:“海国记的发现,最近已引起很大的热议。为了让更多的读者了解真相,参与讨论---------我们相信,学术的问题会越辩越明,但一切讨论都应该以材料为基础。希望此书的出版,能对《浮生六记》研究有所助益”。

海国记在港台、在与之相关联的日本均引起瞩目,更在新加坡等国度掀起轩然大波。这一切缘于海外华人对国家主权、对国家历史中延续至今的爱与美的关注,遗憾的是,这其中也掺杂着权斗利益、丑恶的所谓学术之争。

作为海国记的发现者,彭令与海国记更激烈的争斗,与新加坡有关。

作为海国记的拥趸,我与浮生六记中的美与爱结缘与新加坡亦有关。

十五年前,在亚运村三十一种风味冰淇淋前,中国日报的女记者,她很快就要离国去新加坡。她和我谈起《浮生六记》,我知道我失去了一位要好的有品味的朋友,但我得到了更为长寿的青葱生命。

这本口袋版《浮生六记》,就装在我的西装内里,在香港公交车上、在北京出租车里、在通往天津的高铁中,在风车发电的荒岛上,在飞往汕头几近坠落的飞机里,我都掏出《浮生六记》阅读。那里浓缩了中国人平平淡淡的生死中固有的爱与美。

我是荣幸的,我见证了《海国记》浮出水面的台前幕后,我更荣幸的是,有一天,能为浮生六记这段传奇,尽一份心力。

当我第一次翻阅海国记真迹时,我屏住呼吸,但我忍不住,让我的同事王添翼去偷拍这些未曝光的页件,我更偷偷去触摸那钱泳的清秀笔迹。钱泳活过来了,沈复活起来了,陈芸也活过来了,活起来的青葱的生命。

我忍不住赞美那些为《海国记》凭添苦恼与仇恨的人,

我赞美彭令,这来自湖南的、好斗的、卞和式的武士,让海国记凭添多少憎恨!

我赞美胡新,这个至今在网络里以学术面目不断释放《海国记》谣言的八零后年轻人,这个曾叫彭令叔叔的人,这个曾希望在海国记里寻找琉球动物证据的人,如今因非学术原因和彭令反目成仇人,称《海国记》为今人伪作的人。

沧海桑田。卞和因美玉罹祸,而如今发现《海国记》的人,没有被砍下脚,砍下腿,没有哭瞎双眼,而是越来越接近让海国记真正的复活。虽然其中有这样的小插曲:面对胡新等以学术面目出现的“武斗”,我看到彭令愤怒的蹦跳,仿佛真的被砍下了脚。

我相信一件好东西,要八面受敌才能立得住!

我更赞美,赵萍,我的同学,十年未见,也掩不住她的美丽。海国记让我们再次接上MSN,我去人文出版社,她在那宽大古老的办公室忙碌,那里有中国文化经年以来滋养的暗暗的光线。

我更赞美,周绚隆,他是京华十载未曾谋面的老乡,是三十年未曾回到的故乡合水。是他慧眼拾珠,撤下那些浮华的计划,拍板出版佚文《海国记》,我见证了他待客的功夫茶,更见证了这个春天出版人的傲骨。

我更赞美,香港文汇报,是彭令未曾谋面的陌生人王伯遥总编辑,拍板在副刊推出海国记学术研究系列,引发蔡根祥等学人的关注;是彭令至今亦未曾谋面的我的同事江鑫娴,是她反复在北大等学术重镇奔波,确证海国记是真品。我想起,江鑫娴接听了无数彭令的电话后在办公室大喊,“实在受不了啦”!还有,我同样的苦恼与莞尔。

我更赞美那些偶遇的见证。我见证全国政协委员林嘉騋,是他为《海国记》的价值得以彰显而奔走;我见证了外交部亚洲司长杨燕怡的关切,我没有机会向她表示敬意,我见到她的表妹熊向晖将军之女资深媒体人熊蕾,我向她表达对表姐的赞美。

我更赞美这个时代的科技,碳元素对纸张细致入微的鉴定,让滔天巨浪的真伪之争的口水,彻底失去了意义。

我亦见证泥沙俱下的网络时代,差点淹没了最重要的东西。我想起二十年前,我读到骆一禾对海子诗作的担忧“出版物越多,越有被淹没的可能!”

我罗列这些赞美与见证,就是说,人民文学出版社新版《浮生六记》,它第一次全面记载了迄今二百年来最权威最丰富的《浮生六记》中秘密的轮廓。

200年前的沈复应当笑慰。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