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1次成功(3)

老实赢天下 作者:王春元


  转了一圈,赵章光又回到田里种稻子。
  
  此时,从各个方面看,赵章光都已经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了。像祖辈一样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像祖辈一样地面朝黄土背朝天,像他们一样地按部就班……但只有一点不一样——闲下来的时候,赵章光总喜欢拿着一本《浙南本草》翻看,那是赵家为数不多的藏书之一。家人以为这是赵章光这位“文化人”多年读书留下的习惯而已,但赵章光却似乎从里面发现了更多。
  
  赵章光的父亲赵典木解放前是拔草药的药农,有时也去地主家当长工,恰好那家地主是当地比较有名的医生,赵典木耳濡目染粗通医理,加上自己又是搞草药的,就这样积累了一些医疗知识。村民们有病请不起医生,便会来找典木。对跌打损伤、虫叮蛇咬这样的外伤,典木试着用自己采集的草药敷在伤口上,不久病状就减轻乃至痊愈。慢慢地,大家就叫他“赵大夫”了。
  
  在农村,有一技之长的人是很受敬重的。从幼年时起,赵章光就常常看到父亲为别人治病,父亲不要病人一分钱,用的就是自己从山上采的草药,而赵章光也经常陪父亲上山采药。病人痊愈后特意前来感谢或送点鸡蛋之类的礼物时,常使父亲脸上绽露微笑。这情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人生体验。能为别人解除痛苦,受人尊敬,是件非常美好的事情。
  
  浙南农村雨水很多,气候炎热而潮湿,乡亲们长年累月在水田劳作,还要上山割草砍柴,或去十多里外的海滩淤泥中捡蛤蜊,脏物浸泡、细菌侵蚀,使得皮肤病的发病率比较高,皮炎、湿疹、牛皮癣、癞疮、斑秃等是常见病。有的病在乡下治不好,还要到县里甚至更远的地方去治疗,病人既吃苦头又误工。每当此时,心地善良的赵章光就想:要是我有本事,能为乡亲们治病,替他们解除痛苦,该有多好!
  
  渐渐地,赵章光迷上了中草药,用心观察父亲怎样给人治病,当父亲上山采药时,他几乎每次都随行,有时还独自前往;他更长时间地翻看《浙南本草》,还花了很多功夫搜集民间验方,遇有村子里其他通医道的长者给人治病,他也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乡亲们患常见病,父亲不在家的时候,赵章光就热心地对症下药,竟然使病人很快痊愈;后来一个社员上山被蛇咬伤,他按偏方敷用草药,病人伤口很快消肿,转危为安。这一切,都使赵章光信心倍增。
  
  渐渐地,也会有人提着番薯、鸡蛋专程来谢谢“小赵大夫”了,还有人主动来找“小赵大夫”看病。被人尊敬、被人信任是一种多么美好的感觉啊!小时候在学校总被人嘲笑的赵章光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体验,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所做的一切。
  
  封闭的泥垟村还是完全的自然经济,人和人的关系全部依赖“天成”,形成了中国最传统的乡土文化——依靠自然,从自然中获取了给养以后,形成了非常朴实、温馨的社会关系。虽然村民们受教育程度很低,但这可以说是“没有文化”条件下最好的文化,他们单纯、朴实,易于信赖别人,也很容易建立起互信的关系。赵章光为他们解除了病痛,他们就对赵章光心存感激,不会去管他是否科班出身,是否具有高深的学历。
  
  《浙南本草》翻得卷边了,自制的煤油灯也经常把赵章光熏得鼻孔黑黑,他开始越来越多地独自上山。此时,对山里的草药出产,赵章光也像父亲一样烂熟于心了,哪里有哪里没有,什么地方出什么药,赵章光已不再需要父亲的指点——“夏枯草”、“紫苏”、“马齿苋”清热解毒、“白山蓟”主治胃痛、反酸,“何首乌”乌发、强筋骨、补肝肾……雁荡山上的主要草药赵章光已如数家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