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国式思维(3)

与希罗多德一起旅行 作者:(波兰)雷·卡普钦斯基


孔子和老子(如果他确实曾存在过的话),那么他们在这个原则问题上曾有过分歧,当然他们提出的问题是相同的,即:“人应该怎样生存?"但是他们俩对这一问题的解答却是迥然不同的。孔子说:“人既然降生在这个社会,那么他们对这个社会就应该承担责任。最重要的就是——要听从长官的意志,孝顺父母。换言之,就是要尊敬长辈和恪守传统。要墨守成规,严格遵守一切道德规范以及现有的一切秩序,不要试图去改变这一切。”所谓孔子之道,即为人忠厚,效忠长官。如果你能效忠长官,服从命令——孔圣人说,那你就能够安身立命。

老子(如果他确实曾存在过)却告诫众生采取另一种态度。这位道教创始人告诫世人,对待一切事物都不要太执著,一切都不可能是永恒的——大师说。所以有与无相并而生,一切存在的东西都会消失,虚无恬淡,远离功名利禄,不要争强好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你的力量就是你的弱点和无助,你的智慧就是你的幼稚和无知。如果你想安身立命,就得清心寡欲。要远离众生,去做一个真正的遁世者。活在当下,享受我们已有的维持我们生命的食物和水。最重要的是合乎道。那么道又是什么呢?这个很难解释清楚,因为“道”本身就是一个没有定义和用言语难以表述清楚的。“如果我们可以给‘道’下个定义的话,那就不可能是真正的‘道’。”大师这样说。“道”就是一种道路,守道,就是沿着这个道路一直前行。

孔夫子的思想,就是服从长官意志,做官,遵守行为规范、规矩;而道教的哲学却是一切拒绝投机取巧的行为就是大智慧,一切顺乎自然。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儒教与道教的伦理道德标准是相同的,只是生存方式上有不同罢了。在他们的思想体系中,对普通民众的伦理道德规范的要求是一致的,即要俯首称臣,服从恭顺。有趣的是,在大约同一个历史时期,包括在亚洲,同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哲学思想,这两种哲学思想——即佛教哲学和爱奥尼亚哲学,这两种哲学思想与儒教和道教如出一辙,都教诲民众要学会谦恭服从。

在画匠们绘出的儒教画面上,我们看到的是歌舞升平的景象,我们能看到,一位皇帝,在一帮官宦大臣的簇拥下安坐在皇太椅上,簇拥在皇帝身边的这些人当中有礼部尚书大臣、有高傲自大的武部大臣和卑躬屈膝的侍者们。而在画匠们描绘的道教画面上,我们看到的是色彩斑斓的田园景象,画面的深处是淡淡地勾画出的云山雾罩的景象,山上长满了深紫色的桑树。而在画面最突出的位置,勾画出的则是松竹叶子在和煦的微风中轻盈地摇曳。

当我和李同事漫步在上海的街头时,每当有中国人从我面前匆匆走过,我就暗暗问自己,他是信奉孔教还是信奉道教的人呢?还是佛教徒呢?用纯中文表达的话,应该是——儒教、道教或者佛教。提出这种问题似乎毫无疑义,而且会令人觉得太猎奇,只追究这样的解释可能会忽略更重要的一些问题。因为中国式思维的最伟大、最具说服力之处,就是它的灵活多样性和统一融合,即把不同的思维方式方法、观点和立场融为一体,在整个融合的过程中,不会让不同的思维体系——在构成统一体的核心及其基础的过程中发生动摇或者被摧毁。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