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赵海清访谈录(14)

在难中:深度访谈北川的乡镇书记们 作者:阿建


周玲:那个难度在哪儿?

赵海清:老百姓要回去收庄稼,老百姓要回去给猪呀牛呀喂水。

周玲:他们不怕水淹吗?

赵海清:怕呀,但是你今天说水来,明天说水来,三天没来,五天没来,十天没来,二十天都还没来……

张誉译:“狼来了”的效应……

赵海清:……我给你讲,他们(老百姓)是这样的:白天睡觉,晚上两点过悄悄就回去了,我们最多的时候是派了三十多人守在河边呀,桥不是断了吗?河边哪守得住呀。但他们(老百姓)好熟悉地形呀,哎,就回去了。早上八点多,你到那个沟里去呀,到那个堰塞湖泄洪区去看——哇!两三百人都在沟里面劳动呢。(笑声)

张誉译:明白了。

周玲:刚才有一个问题没有问完——当您在一平方公里上管那一万多人的时候,您觉得最难的事情是什么?

赵海清:最难呀?最难就是安置大家,很难的。

周玲:你们搭了多少顶帐篷?

赵海清:最开始吧,搭了几千顶帐篷。到后来,就说,对不起,帐篷要拆了,我们要搭平板房啦。平板房搭起来了,过两天吧,对不起,平板房要拆了,我们要建永久性房子了。

周玲:拆了吗?

赵海清:还没有呀。但是过几天我们要建永久性学校呀、建医院,都必须要拆平板房。

周玲:您这个平板房也是建在那个一(平方)公里上面的?

赵海清:对呀,就只有那么几块地呀。

周玲:事先没有规划吗?

赵海清:怎么规划呀,地方只有那么狭小,知道吗?山东援建我们搭平板房,想找一个集中点,一千户以上。我上哪儿去找地方呀?后来他们说:你别怪我们呀,不是我们不想搭,是没地方搭!

周玲:但您不能让一万多人一直住在这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面呀?

赵海清:现在没办法,不住那儿住哪儿?

周玲:现在还住那儿?

赵海清:对呀。我们说临时安置开始往外移吧,……准备移六千多人出去。开始准备移到安县,老百姓都想去,后来安县不能去,就在县(北川)里面,一说,只有三千人愿意出去了。三千人(后来)也没去,先住帐篷吧……

〔赵海清接电话,这次他用的是普通话。〕

赵海清:喂,……我是赵海清,……赵燕……赵燕是我爱人嘛。……啊,对。……哎呀,不去了!……不是呀,我们原来就想的是去付款买票的,哪知5月12号下午就地震了。……谢谢你们的关心啊,现在没有精力来看奥运会了,只能在电视上看。……对、对、对,谢谢你啊,好、好!

〔赵海清收起电话回到访谈。〕

赵海清:我给你讲嘛,我12号下午去买票,他现在才打电话来。

周玲:什么票呀?

赵海清:奥运会门票啊。我一家三口,我最大的愿望,儿子,喜欢水立方、鸟巢,我就在网上拼命地订呀、订呀,终于订上了。订上了我就说我要带他们去看,哎,5月12号就地震了,就没法去看……就不想看了……

张誉译:您刚才说那个唐家山堰塞湖的险情,你们是什么时候知道的?

赵海清(沉默了几秒钟,仿佛还在想刚才的电话):……我们一直都知道呀。

张誉译:最早是什么时候知道的?

赵海清:最早是5月17号左右吧。

张誉译:那你们当时怎么做的,怎么疏散群众?

赵海清:我们没有安排疏散群众。

张誉译:那你们怎么处理的?

赵海清:我们没怎么处理,当时我们乡里面没群众呀。(笑声)为这事我挨批评你知道吗?有一次,上午开会叫我回迁灾民,晚上开会叫我疏散群众,我不知道怎么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