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节 随清军南下(1)

洪承畴传 作者:王宏志


洪承畴降清后,皇太极对他虽然“恩养有加”,但由于“不强令服官”。所以,在皇太极当政期间,一直没有给洪承畴委任官职,洪承畴实际上也没有起太大的作用。史书记载,只有一件事是问过洪承畴的。那就是明朝派使臣至锦州清营,要求“讲和”的问题。关于“讲和”,自皇太极继位以来,多次致书明朝,呼吁和谈。皇太极这样做,是因为明清多年交战,境内经济困难,民族和阶级矛盾也比较尖锐,急需巩固和加强统治。后来,清朝力量强大起来,为了笼络人心,皇太极仍然呼吁和谈。

对明朝来说,“讲和”就更为重要。明朝内部农民军四起;在关外,又同后金军、清军先后连年作战,财力、物力、人力消耗惨重。但是,明朝统治者,错误地吸取历史教训,认为宋朝的失败就失败在宋金议和上。因此,朝廷上从皇帝到朝臣,多数反对议和,对皇太极的呼吁,也置之不理。直至松山、锦州被围多时以后,朝臣中有些人提出议和,崇祯帝迫于形势才同意议和。崇祯帝让陈新甲负责处理此事,但又一再嘱托,要秘密行事,包括对朝中诸臣也要保密。陈新甲派兵部职方郎中马绍愉为使臣,随同前往的还有两员参将。

马绍愉于崇祯十五年(1642)正月从京师出发,至宁远同清军统帅济尔哈朗联系和谈之事。济尔哈朗提出没有崇祯帝的敕书,不能接待;实际上,他也不能作主,又派人请示皇太极。盛京的汉官祖可法、张存仁等,认为明朝在此时请和,不过是缓兵之计。马绍愉等待崇祯帝的敕书,直至三月中旬。其时松山、锦州已经被清军占领。马绍愉得到敕书,是崇祯帝给陈新甲的,“谕兵部尚书陈新甲”,敕谕写道:

据卿(指陈新甲)部奏:辽沈有休兵息民之意。中朝未轻信者,亦因以前督抚各官未曾从实奏明。今卿部累次代陈,力保其出于真心。我国家开诚怀远,似亦不难听从,以仰体上天好生之仁,以复还我祖宗恩义联络之旧,今特谕卿便宜行事,差官宣布,取有的确信音回奏。

这封“敕谕”送至盛京,皇太极看了很不满意。他认为明朝既然同清讲和,为什么崇祯帝不直接写信给他,而是写给陈新甲;还有,敕书里,充满了对清朝的藐视,说明没有和谈的诚意。但是,他仍表示愿与明朝和好;同时,也以敕谕阿济格诸王贝勒的形式,答复明朝。马绍愉看到皇太极的敕谕,自然作不了主,又去请示明朝朝廷,崇祯帝再次敕谕陈新甲,允许使臣到沈阳谈判。但对怎样谈判,敕谕中只字未提。皇太极同意明使至盛京。明使一行九十九人于五月自塔山动身。皇太极当时虽然不在沈阳,仍以隆重礼节接待明使,派诸臣至二十里以外迎接,还不断宴请;同时,在谈判中,清朝大臣提出了和好方案,以宁远的土岭为明朝边界,以塔山为清朝边界等。这个方案同历史上的宋金和议相比,对明并不苛刻。马绍愉等离开沈阳时,皇太极送了厚礼,还令大臣送至十五里以外,设宴饯行,并“以书报明国”,将和议内容均写于书内,希望“两国各能审度祸福,矜全亿兆,诚心和好”。然而,马绍愉回京以后,明清讲和的事不仅没有进展,反而中止了。原因是和谈消息传出,一些不务实际、不了解形势发展的言官,纷纷反对和谈。崇祯帝为了保“天朝”皇帝的尊严,不仅中止了和谈活动,而且杀了兵部尚书陈新甲。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