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节 随清军南下(3)

洪承畴传 作者:王宏志


曩者三次往征明朝,俱俘虏而行。今者大举,不似先番,蒙天眷佑,要当定国安民,以希大业。

顺治帝于初八日,赐多尔衮大将军敕印时,敕书中也说道:“特命尔摄政和硕睿亲王多尔衮代统大军,往定中原。”当然,那时清朝统治者尚不知道农民军已攻入北京,崇祯帝已经吊死煤山,这从范文程的进言里,也可以看出。他只估计明朝“已不可治,河北一带定属他人”,并不知道明朝已亡,河北已属农民军。

清军南下的队伍庞大,行动缓慢,三四天里,仅走了一两百里路。行动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清朝统治者对当时形势了解的还不太具体。十三日,清军来到辽河畔。多尔衮决定向洪承畴咨询军事。洪承畴分析当前形势并献策道:

我兵之强,天下无敌,将帅同心,步伍整肃,流寇可一战而除,宇内可计日而定矣。今宜先遣官宣布王令,示以此行,特扫除乱逆,期于灭贼,有抗拒者,必将诛戮。不屠人民,不焚庐舍,不掠财物之意。仍布告各府州县,有开门归降者,官则加升,军民秋毫无犯;若抗拒不服者,城下之日,官吏诛,百姓仍予安全。有首倡内应立大功者,则破格封赏,法在必行,此要务也。况流寇初起时,遇弱则战,遇强则遁。今得京城,财足志骄,已无固志,一旦闻我军至,必焚其宫殿、府库,遁而西行。贼之骡马,不下三十余万,昼夜兼程,可二三百里。及我兵抵京,贼已远去。财物悉空,逆恶不得除,士卒无所获,亦大可惜也。今宜计道里,限时日,辎重在后,精兵在前,出其不意,从蓟州密云近京处,疾行而前,贼走则即行追剿,倘仍坐据京城以拒我,则伐之更易。如此庶逆贼扑灭,而神人之怒可回。更收其财畜,以赏士卒,殊有益也。初明之守边者,兵弱马疲,犹可轻入,今恐贼遣精锐,伏于山谷狭处,以步兵扼路,我国骑兵不能履险,宜于骑兵内选作步兵,从高处觇其埋伏。俾步兵在前,骑兵在后,比及入边,则步兵皆骑兵也,孰能御之。若沿边仍复空虚,则接踵而进,不劳余力。抵京之日,我兵连营城外,侦探勿绝,庶可断陕西、宣府、大同、真、保诸路,以备来攻。则马首所至,计日功成矣。流寇十余年来,用兵已久,虽不能与大军相拒,亦未可以昔日汉兵轻视之也。

从洪承畴对形势的分析和献策的内容,可以看出,这时的清朝统治者,已经知道李自成农民军占领北京城的事实了。洪承畴不再像范文程那样估计明朝的不可救药和河北将属于他人,而是明确地说“流寇”“今得京城”了。正是由于多尔衮得知农民军占领北京的消息,才进军缓慢,缺乏对策。于是,他想到了曾同农民军多年争战的对手洪承畴,认为洪承畴定会帮助谋划。洪承畴不负所望,果然帮他分析了形势并提出了可行的对策。洪承畴的这番进言,主要有三点:一、继范文程之后,提出清军入中原,要安抚百姓,严明军纪,以争得人心。在安抚的同时,对反抗者又要严厉镇压。当然,值得肯定的一点是,对抗拒的府、州、县,“城下之日,官吏诛”,而“百姓仍予安全”。这当然还是为争取民心,但客观上对人民是有益的。二、对农民军受到清军攻击后的去向,作出了较为符合实际的估计,同时提出具体的镇压农民军的方案。从后来的形势发展看,洪承畴的估计基本上同农民军的情况相符,农民军在山海关战败以后,果然焚宫殿、府库而西行。按照这个估计,洪承畴建议清军应加速进军,以尽快包围京师,剿灭农民军。三、提醒清朝最高统治者,不要轻视农民军。同农民军多年交战的洪承畴,是知道农民军的厉害的。他认为农民军要比明军强得多,因此不可大意。在当时来说,洪承畴的进言对多尔衮是很有用的。后来的情况进展,也更证实了洪承畴这番进言对清军入关所起的重大作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