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美国将军的逃亡和中国的保卫国防会议(5)

朝鲜战争 作者:王树增


两天后,七月十日,由周恩来主持的保卫国防第二次会议召开。

七月十三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于作出《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同时,还作出一个日后看来极其重要、极有远见的部署:动用最精锐的战略预备队,即第三十八、第三十九、第四十、第四十二军,即刻集结东北地区,组成东北边防军,布防在中朝边境以防不测。

从毛泽东为东北边防军配备的领导班子名单中,就可以看出新中国领导人对朝鲜战争的极大关注。中央军委任命粟裕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萧劲光为副司令员,萧华为副政治委员,李聚奎为后勤司令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比如粟裕身患重病,萧劲光正在组建新中国海军,萧华需要主持总政治部的日常工作,毛泽东最初任命的东北边防军的主要领导都没有到位。十天以后,经毛泽东批准,中央军委决定东北边防军归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高岗指挥。

东北边防军中的第三十八、第三十九、第四十军,隶属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三兵团,是在几个月前才明确作为国家军队战略预备队的,它们部署在中国腹部可随时四方调动的河南地区。其中第三十八军驻信阳,军长梁兴初,政治委员刘西元;第三十九军驻漯河,军长吴信泉,政治委员徐斌洲;第四十军正在参加解放海南岛的渡海作战,军长温玉成,政治委员袁升平,虽然当时尚未归建,但驻地已经选定,在洛阳。第四十二军正在东北齐齐哈尔地区从事农垦生产。这样,四个军,加上配属的炮兵第一、第二、第八师等部队,共二十五万余人。之所以选中第十三兵团,重要的原因是,在这支以原第四野战军为主力的兵团中,官兵东北人居多,能够适应寒冷地区的作战,且对东北地区的地形也很熟悉。

有关第十三兵团的领导班子配备,也让毛泽东颇费心思。当时,第十三兵团的司令员是黄永胜。毛泽东,包括林彪、罗荣桓和刘亚楼在内都认为,第十五兵团司令员邓华各方面的素质比黄永胜更强。于是,出现了一个似乎是“临阵换将”的不大符合军事常规的现象,即以第十五兵团指挥机关为基础,组成第十三兵团的统帅部。调第十三兵团原司令员黄永胜改任广东军区副司令员,调第十三兵团原参谋长曾国华改任广东军区参谋长。任命邓华为第十三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洪学智为第一副司令员,韩先楚为副司令员,解沛然(解方)为参谋长,杜平为政治部主任。

在中国军队接到向北开赴的命令时,拿政治部主任杜平的话说,“有一个转弯子的过程”。

首先,必须动员已经决定复员的士兵留下来。在朝鲜战争爆发前的六月六日,中央军委根据毛泽东的指示,为减轻国家的经济困难,加强建设力量,决定在解放军中开展复员工作。解放军中的一些士兵,特别是一些老兵,已经习惯以部队为家,让他们复员回老家的工作很难做,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老兵表示坚决不走,说是走也要等全中国解放以后。政治部门为此花费了极大的耐心和精力,才使部队的复员工作开展起来。当然,还有一部分士兵对复员是高兴的,因为终于可以回家过小日子了,“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是农民出身的士兵的美好生活理想。现在,刚刚开展的工作必须立即停止,并且还要再做相反的工作,一遍遍地说明留队是多么的重要,而留队就意味着可能再次投入战争,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于是,第三十八军当时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谁动员复员的,谁再负责动员不复员。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