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韩国第二军团已经不复存在(1)

朝鲜战争 作者:王树增


一九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黄昏,在清川江以北整个西线的宽大正面上,自西至东,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五十军于博川向英军第二十七旅、第六十六军于泰川向南朝鲜军第一师、第三十九军于宁边向美军第二十五师、第四十军于球场方向向美军第二师、第三十八军于德川向南朝鲜军第七师、第四十二军于宁远向南朝鲜军第六、第八师,开始了全面出击。两天以后,东部战线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第二十六、第二十七军也开始了进攻。

中国战史称这次进攻为朝鲜战争的“第二次战役”。

值得注意的是,在朝鲜与北京频繁往来的电报中,毛泽东的一个观点被反复提到一个至关重要的位置,这就是:首先歼灭伪第七、第八两个师。毛泽东甚至担心这个方向的兵力不够,要求在布兵上给予特殊的重视。在选择战役缺口这一问题上,毛泽东和彭德怀的观点是一致的:联合国军西线的右翼。

在后来对朝鲜战争诸多的记述著作中,有一个问题被反复涉及,即南朝鲜军战斗力的问题。美军战史中到处可见南朝鲜军队战斗力低下的例子,“一触即溃”、“乌合之众”、“惊慌失措”等字眼儿被反复使用。而在南朝鲜军的战史中,不止一次地表现出对美国人的这种描述的愤怒情绪,南朝鲜军认为美军唯一逃脱责任的办法就是大肆诬蔑南朝鲜军队的无能。

在中国军队发动的第二次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十八、第四十二军负责攻击的正面,是南朝鲜第六、第七、第八三个师负责的防区。这个防区位于联合国军西线的右翼,也这就是毛泽东和彭德怀同时注意的地方。彭德怀的战役设想是,以两个军的兵力在战线的左翼用猛烈的突击迅速打开战役缺口,这个战役缺口一方面可以彻底切断联合国军东西两个战场的联系,另一方面从这个缺口可以横切到联合国军的大后方,从而实施整个西部战线的战役大包围。无论是毛泽东还是彭德怀,都知道这次战役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左翼是否能迅速突破和横向的穿插是否能按时到位。

此时,西线的美军前进速度快,而其右翼的南朝鲜军前进速度慢,于是整个战线形成一个突出部,从而使联合国军的战线被无形中拉长,兵力处于分散分布状态。尤其是右翼的南朝鲜部队已远远地孤悬于大同江两岸。而沃克的部署是把整个战线的右翼全部交给南朝鲜军队。

毛泽东和彭德怀之所以一致认定,中国军队进攻正面的左翼是联合国军整个战线最薄弱的地区,中国的两个军肯定能在这里迅速地突破当面防线,并能不可阻挡地插向联合国军的后方,他们信心的来源很简单:这个地区的对手是清一色的南朝鲜军队。而南朝鲜军队比美军好打得多。

由于左翼进攻的成败关系到整个战役的成败,彭德怀决定亲临战争第一线指挥。他的决定立即遭到志愿军党委会的否决。会议最后决定由志愿军副司令员韩先楚组织志愿军前进指挥所,统一指挥左翼的第三十八军和第四十二军。韩先楚出发前问彭德怀:“还有什么交代的?”彭德怀厉声厉色地说:“一要插进去,二要堵得住。要接受上次战役的教训,不能再让敌人跑了!”

所谓“上次战役的教训”,指的是在第一次战役中第三十八军在熙川方向贻误了战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