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生如夏花

尘曲 作者:七堇年


我又见到那些花儿

在这么多年之后

热情而灿烂的笑容和拥抱

好像点燃了那些日子中冰冷的歌

就这样我们懂得了很多原谅

欢颜在时间中被辩认

笑得开怀而容忍

沉默是成长的标志

而成熟的标志

就是如何去沉默

泰戈尔写的不过是let life be beautiful like summer flowers and death like autumn leaves, 在中文中我们却说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是翻译的艺术,赋予一则平凡的句子以华丽的外衣。岁月亦是如此的罢:这么些年,我们过得这么似水流长,静静的,每一个琳琅的日子都似一片粼粼的波光,平静地流逝远方,却只在河床深处才见礁石和漩涡,伺机暗算年少的澄澈和无知。我想,这大概是时光的艺术。

前些年夏天,我正在街上走着却接到短信,说付老师去世了,明日九点的葬礼,你来吗。我看了短信,烈日下只觉得头脑一片空白,太突然,突然到无法惊讶或者动容,把手机揣回兜里,走了一阵,才又拿出来回复。老师与我并不在同一个城市,我想我自然是不会去。说自然不会去,当然是不近人情。但是细下想想,我竟然是在流畅的潜意识中就知道自己是漠然的。那样一个时刻,我有点惧怕自己了--但又觉得,其实自己一直都是如此的。

想起了他教我们的时候。因为一些他自己的个人原因,好似总不受学生青睐。背地里有各种迂回刻薄的取笑。彼时听着别人议论他,我心里偶尔会觉得,如果哪一天我是如此孤立无援地活着,且背后被人这般议论的话,不如死去的好。

因我一向对他人没有任何分明的爱憎,即使有,也都是表面夸张的一时戏谑而已,所以对他也同样没有特别的感觉。印象中他也没有什么特别让人受不了之处。倒是他的历史课,我觉得讲得很不错,好歹也比照本宣科要好。母亲曾经有个同事就是付老师的大学同学,他听说付老师正在教我,便侃侃而谈说了一通付老师在大学时的种种。言语之中竟然有与我的同学们如出一辙的调谑。

看来他这一辈子,过得落寞邋遢。其实一个人生了怎样的一副脾性和作风,带给他人以怎样的印象,他自己多半是感受不到的,感受得到的,只有镜子般投射过来的命运遭遇。

高二的时候听说他终于结了婚,后来还有了孩子,又是这么突然的消息。虽然也觉得意外而别扭,但还是替他高兴这下终不至于单身一辈子了。这番突然听说他去世,才知道原来是因为积劳成疾,抵抗力太差,感冒一个多星期不见好转,坚持带着高三学生,过劳而死……这样的缘由,放在他这样一个人身上,叫人听了甚觉凄凉。

我自然是觉得万分突兀,个人心里叹念了一阵,但也没有什么伤惨的心情。多有的,竟是怜悯。三十多岁的人,膝下又有妻儿,一辈子可能还没怎么享过安乐。

这些曾经就近在自己眼前的人,与自己讲过话,碰过肩,好似还在昨日,一个个突然地就走了。我又记得我的外婆。初一的时候,晚上自己在家里做作业,忽然妈妈打来电话,说外婆不行了,在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你赶紧来你赶紧来。

外婆一向身体健康,此番如此突然,我不知道是为什么。我打车赶去,跌跌撞撞找到昏暗浑浊的病房,在门口愣了一下,怯生生地走过去,看见老人就这样躺在床上,插着氧气管,闭着双眼,已经神志不清。

家人无言,一个个神情哀肃。母亲见我木讷,令我过来给外婆说话。我竟站在那里,没有动,也无法挪动,最终一句话也没有说。半晌,母亲气愤地叫我滚回家去。

我没出息,几近落荒而逃。独自打车回家。那夜冷。我把脸贴在车窗上,看到这个充满了故事,却不再有传奇的人间。这灯火通明的盛世,不知哪一日就要与我们话别……我越想越害怕,回到家里,心里一片空白,只能麻木地继续做作业。

那夜外婆就去世了。就这么突然。我仓促笨拙的短暂出现,就是与外婆今生的最后一次相见。

好多年以后,母亲对我说起,外婆的去世……是因不堪忍受抑郁和孤独而自杀。她吞下了整瓶安眠药,死心已决。那个时刻我才细知了这一切的原委,内心触动异常剧烈。以至于后来每一次为她扫墓,我都悲愧于旧时旧事,和家人一样站在墓前就不禁泪如雨下……但这又好像十分多余。

一晃,外婆走了十多年了。每一次大年初一,清明节的扫墓,她的儿女--也就是我的母亲,姨妈,舅舅--无不是涕泪齐下。

“妈妈走之前,躺在病床上,那么老的人了,吃了药都还是清醒着的,她看到我来了,就伸出双手,想朝我抱来……想抱我一下,只有那么一下,然后就垂下去了,就走了……”

姨妈每次都在坟前哭诉这个细节。

因为实在是太迟了。

八十多年……她的一辈子,活得轻如尘,苦得重如山。

外婆命苦,出生于抗日战争的末期,家贫如洗,小时候害了天花,容貌被毁,又是女子,遭亲娘嫌弃,幼年就外出逃难,进纱厂做童工……经历抗日,解放战争,文革动乱,饥荒年月……一连串无可想象的苦难时景,一直到死,也没有享过一丝福--连影子都没有。

她刚与外公结婚的日子,极其短暂地,过了几年不用愁衣食的时光。外公当时在民国银行做会计,没落地主出身,一身老爷脾性,银行的活计轻松又多金,每天三四点下班,就叫上一辆黄包车,去看戏,吃茶,喝酒,嗑瓜子。

那些年光景略好,仅仅是喘了一口气,好日子转瞬即逝。

后来换了天下,我们家庭背景成分不好,根不红苗不正,一家人又陷入苦境。外公得了酒精肝,癌症晚期,挣扎了些年很快病逝。三个儿女年幼,外婆独自一人于乱世穷日之中,靠着在工厂做女工,缝补货车车篷布,替人洗衣服的微薄收入,撑起这个家。

白日里累得散了架,夜里回来,还有三张嘴等着要吃饭……等儿女们都睡下,还要给一家人缝补衣服,做鞋子。在工厂打篷布,粉尘冲天,她得了肺结核,病得彻夜厉声咳血:在儿女们的熟睡中,一边缝衣服,一边大口大口地吐血……每夜呕出半盆暗红的肺积血。

悲惨吗,似乎是吧。但在旧时代里,这一切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辛酸。苦难已经黏着在那整个时代的所有人的舌苔上。人最强大的精神支柱,不是意志或者信仰,而是习惯。

习惯于苦,习惯了苦。味觉已经麻木。

即便是这样的年头里,不论是饥荒岁月,还是鸡犬不宁的斗争时期,外婆凭一个人的苦熬,儿女们没有一个人挨饿,而且都还一直上学读书。

家庭成分不好,所以外婆的儿女们--也就是我的母亲那一辈--后来也命途不顺。文革时没书可读了,下乡做知青一去八年,十六岁到二十四岁金子般的年华说没了就没了。返城后也找不到工作,三个儿女的婚姻也竟都悲剧收场。儿女们尽管成年,却深陷独自挣扎的艰难人生,无可奈何的世道,各自心怀怨念与焦楚,如雨后穴毁的弱蚁一样,漂浪求生……是真的谈不上尽孝,更顾不上苦命的母亲了。

是真的顾不上,也做不到:只要母亲还在世,他们就依然是孩子,自己都来不及咀嚼自己的苦,甚至还寄希望于母亲,希望能得到满怀的抚慰:以为母亲一直都是那么强……她强了好几十年了,不应该一直强下去么。

可是母亲老了。她也是一个人。也只是,一个也需要满怀的抚慰的,苦命的凡人。凡人对于苦难的承受力,都是有限的。活着的意志,是有限的。苦命的母亲。她的天伦之乐,直到人生尽头,也遥不可及。

我的母亲总在外婆的坟前哭道:妈妈是彻底的失望了,彻底的没希望了……苦了一辈子,我们这些儿女……不到自己做了母亲,根本懂不得妈妈的心……

是的。严苛的生活,泯灭了所有温情的可能性,儿女的漠然与自私,尽管也并不是刻意,却无可救药地毁灭了一个母亲活下去的意志。八十多年的苦难,她都咬牙熬过来了……最后不堪忍受晚年的寂寞,与彻骨的失望,最终吞下整瓶安眠药,离世而去。

我不觉得自己是一个铁石心肠的人。但是好多时候,我觉得自己甚无情。今日看了一本《蒙马特遗书》,作者说,“世界总是没有错的,错的是心灵的脆弱性,我们不能免除于世界的伤害,于是我们就要长期生着灵魂的病。”

这本书信集是作者的最后一部作品,写完之后,这个当时留学巴黎的台湾女孩儿,就在位于蒙马特区的公寓里面用刀子戳向胸口,自杀而死了。

但是,我相信她这样做的理由,并不是因为正经历着像我外婆那样的生活之苦。

我们的年少单薄,使得我们常常因为不知道痛苦这个词语的真相而轻易亲近这个概念,将自己的脆弱装裱为痛苦,并隆重展览,希望博取他人一点驻足和关注。

言,言而不衷。离,离而不去。长大到这样一天,因了畏惧心的脆弱性,在接纳万事之前,自己已经在眼前挂了一张滤色镜,人事的悲喜色差陡然就淡漠了,看在眼里,也就没有那么触目,自然也就说不上惊心了。

而自己记得的,也就越来越少,只剩下些许模糊的印记,或者只记得眼前那些不轻不重的,连滤网都不用也不会惊人耳目的小事。头脑中的神经末梢一根根变粗了……总觉得日子越来越孑然,寂寞得又欢喜又害怕。在这烟火的纲常世间,也像是个没有裹脚却要装做裹了脚的小媳妇一样,人前人后战战兢兢的作态,生怕露马脚,费尽心思地想要掩人耳目地活下去。

少年时有一次和母亲旅行,晚上在旅馆里看电视,正好是一个心理访谈节目,报道了一个孩子的成长案例。因为很多周折与自己惊人相似,我与母亲都被震慑住,彼此僵在那里,在黑暗的沉寂的房间里,盯着电视屏幕,彼此都在突然间,不得不与自身历史中最不愿提及的一幕面面相觑。

我手里握着遥控器,再也不能够忍受这种尴尬的,毫无遮掩的场面,欲要换台,母亲说,别换,继续看。我如芒在背,如坐针毡,随着幕后讲解者逐渐深入的每一句话,开始在黑暗中,忍无可忍地剧烈流泪,眼泪之盛,叫我自己都吓了一跳。节目终于完毕,我觉得母亲也哭了。

她就在黑暗中对我说了一句话,说,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原谅我。

而现在,我也说不清楚我究竟是不是就活得聪明了。好像是做了一些事情,满足了自尊自立,但是心中依然不安宁,毕竟,那些即使能够说不要就不要的东西,回忆起来,又怎么能轻易置之度外。

在毕业聚会上我看到这些见证了我青春期的花儿们,又聚首,又回头,这种被时间涤荡之后仍依稀可辨的熟稔叫人慨叹。我不能说我们生如夏花,活得完美而睿智,死如秋叶亦离我们非常遥远,当下最真实的,不过是一种宽宏和原谅,对自身,他人,以及这个失望和希望并存的世界。

还好。还好。而今眷恋生世,朝朝夕夕孑然又繁华,有几滴好酒般的故人之谊,有几曲骊歌般的殷切思恋,来人照我笑靥,去者不引我悲痛。复有何求。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