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家族显赫(12)

烟云俪松居:王世襄珍藏文物聚散实录 作者:荣宏君


如果王世襄这样一直走下去,他会生活得自在逍遥,但是也不会有现在著述等身的王世襄。

命运的转折用一种很平和的方式徐徐铺展。1938 年秋天,燕京大学四年学业结束后,王世襄考入了燕京大学研究生院文学院,成为一名三年制的研究生。如果他继续以前的生活,那么,三年的研究生生活也会在弹指一挥间度过。

但是,1939 年春天,王世襄的母亲金章因病辞世,对王世襄的人生道路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这一年,王世襄二十五岁。年轻的王世襄没有想到刚刚五十有六的母亲会突然离开,自小生活在母亲呵护下的他感受到了莫大的悲痛,悲痛之后是对往日疏于学习的愧疚。

“1939 年母亲去世,对我打击很大,觉得家里这么重视我的学习,我愧对他们。于是,我开始研究画论。燕京大学没有美术系,我在文学院做的算是跨学科题目,学校同意了。三年获得硕士。我一直到进研究院才开始念书。”①王世襄曾经对采访他的记者说过这样一段话。

王世襄对于母亲的深情可想而知。他便将玩性暂且收拢,安心研究中国绘画,以期用这种方式来缅怀母亲。母亲金章精通英、法两国语言,精于诗词翰墨,平日除了相夫教子,就是潜心于她的由笔墨色彩构筑的金鱼的世界。王世襄对母亲的感情非常之深,即使后来离开北平到重庆李庄,他也随身携带母亲的画作和遗著《濠梁知乐集》, 并在有限的条件下整理母亲

的手稿,在李庄克服重重困难第一次印刷了《濠梁知乐集》,以示对母亲的追念。即使到了晚年,王世襄每每谈起他的母亲,依然是充满无限眷恋之情。他甚至不顾耄耋之躯,又一次整理母亲的《濠梁知乐集》《金鱼百影图卷》,在香港公开出版发行。母亲的出生地在南浔,幼年时期王世襄曾于此随母亲生活过两年,直到2004 年他依然赋诗追忆与母亲在南浔的时光,诗云:“儿时依母南浔住,到老乡音脱口流。处世虽惭违宅相,此身仍半属湖州。”岁月沧桑、世事无常,但依然没有洗去他对母亲的一片深情。

王世襄将玩时养成的专注与执著,用到学术研究领域,玩时的痴迷转变为做研究时的刻苦努力。于是,一个潜心向学的王世襄出现了。凭借着深厚的国学功底和艺术素养,他毅然选择了“中国画论研究”这一题目作为自己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并于1941 年获得燕京大学文学硕士的学位。

虽然顺利毕业了,但《中国画论研究》因为涉及知识面太广而未全部写完。在毕业论文中王世襄仅仅论述了从先秦到宋末这段画史,宋之后并未涉及。离开学校后,王世襄的父亲鼓励他,要他将书写完。这之后,依靠父亲的支持,1943 年王世襄完成了全书的写作。

一部洋洋洒洒的《中国画论研究》历时数载,终于完成。全书共约七十万字,是王世襄学术之路的第一本学术著作。王世襄因此也给予了极高的重视,书稿完成后,他专程请了两位青年用毛笔誊抄一遍,并线装成册。

在他准备南下时,为了保险起见,他特意将书稿复制一份留在家中,将手稿随时携带。《中国画论研究》在王世襄的人生旅程中,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这不仅仅是他学术道路上的处女作,也是他人生“脱胎换骨”,从纨绔子弟到潜心为学的转变标志。或许,在这其中,也寄托着王世襄对于母亲的无尽哀思。

这本书对王世襄来说至关重要,它奠定了王世襄一生的学术之路,也是他治学方法初步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意义非凡的《中国画论研究》完成之后,却一直未能付诸印刷,直到2002 年,经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才得以问世。

王世襄在《中国画论研究》的自序中写道:“惟在编写中,始终感到论说罗列多于分析研究,未能揭示各时期理论作法之发展,与画家画迹相印证,故自知欠缺尚多。只有再用两三年时间作较大修改,始能有所提高。惟是时国难日深,已决定离开沦陷区,求职谋生,修改画论只有俟诸来日。”①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