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6)

好孩子需要”坏“父母 作者:(德)提·巴斯蒂安


生活在今天的我们是十分幸运的,因为其他的社会化要素,如血腥的复仇和武力自卫,在如今的工业社会中已经不再占有主导地位了。对于现代社会中的共同生活形态而言,除了各种公共机构和制度(如学校以及由学校深化发展来的义务教育制度 ①)的建立以外,社会价值和社会准则的内在化应该算是最为重要的:个体也成为一个可以能够对自我进行控制的社会化代理中心。在提出了“从他者制衡转向自我制衡”的概念以后,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诺贝特 ·伊利亚斯( Norbert Elias)完成了自己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 --《文明的进程》,在这本书中,诺贝特还详细地说明了“从他人制衡转向自我制衡”的主要特点。 ②“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宣扬公民的传统美德需要和感情控制结合起来 ……在必要的时候甚至要选择合理地控制情感 ……从 18世纪晚期以来,建立学校已经逐渐变成国家的任务之一,相关的主管机关也越来越重视义务教育制度的完善。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下来,体制沿用到今天。社会准则的传播和公民个人意识的产生都植根于这种大的教育制度下,而形成于这种条件下的公民意识会将他人制衡内化,并对自我情感进行控制。面对社会的变迁和隶属关系的转变,感情控制不仅仅是指能够隐藏扼制自己的冲动,还要求能够保护自己不受内心恐惧的侵袭,因为这种恐惧有时会引起毁灭性的灾难 ……”社会科学研究专家托马斯 ·克莱斯本( Thomas Klein-spehn)如此说道。另外一位社会学家指出:“对直接的身体机能的掌控是我们情感控制的开端,但是情感控制的结尾并不仅仅是能够持久地忍受久候不至的满足。无论从组织上还是从技术含量上来讲,这个社会都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团体,而高水平的情感控制则是维持这个社会有序运转的必需品。 ”①我们所看到的团体或联盟就产生于这种条件下。 ②

弄明白每一种发展会带来的什么样的结果是一件十分紧迫也十分必要的事情,在这里,我将用极其贫乏的社会学语言为大家加以举证和说明。父母们都拥有一个理想--“成为更好的父母”,他们也因为这个理想而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有时他们深感绝望,因为他们觉得自己陷入了一个泥潭,而充斥在这个泥潭中的满是义务和自己必须完成的事情。社会和其他外部势力只强迫他们承担起无止境的责任和重担,没有人会注意到父母们本身不情愿的“具有颠覆性的”感觉和想法,更别提允许他们尽情地享受享受生活了。(直到父母们的忍耐达到了极限--“我们忘了自己了!”--这种感觉随时都可能侵袭自己,家庭又变成了大家激烈争辩、满是冲突的场所。)感情控制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引起的后果当然还不止如此。一方面孩子接受越来越多的准则规范,另一方面“儿童的自由发展余地”因外部强制因素(如越来越复杂危险的城市交通、家庭住宅变得越来越小)而变得越来越狭窄。这些现象究竟会对孩子的发展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阿姆斯特丹人曾专门为此举办了一场大会,这次大会以“孩子和孩子在城市中的生活环境”为主题,引起了大家的激烈反响,并用下面的这段话对这个问题做出了明确的回答: “现在,绝大多数的父母都不允许自己的孩子独自在家以外的地方玩耍,还有些孩子则因为太过稠密的日程安排计划而根本没有时间出去玩耍。此刻的孩子还未曾想到,迟早有一天他们是需要独立的。荷兰地理学家莉亚 ·卡斯滕( Lia Kasten)提出了这一论题 ……在卡斯滕的认知中,现在的来自中产阶级的小孩子一直成长在成人们密切注视的眼光下,这种密切注视的眼光会一直伴随着他们到 6岁。‘以前,即使是仅有 4岁的小孩子,父母们也会允许他们在外面的街道上玩。’卡斯滕说道,‘现在,这种现象几乎已经看不到了。’而隐藏在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是由于车辆越来越多,犯罪现象也偶有发生,所以很多家长认为街道马路是很危险的地方,将这些地方列为孩子玩乐的禁区。父母通常会为孩子计划一个节奏紧张的下午活动安排来取代孩子独自出去玩耍的时间。 ”①

在人类学家眼中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个工业化社会所有和“社会化”挂钩的事情以及与“教育”相关的概念都背负着巨大的压力:越来越少的家长会选择生育多个孩子,然后家庭的规模变得越来越小;家庭中仅有的孩子就背负了父母所有的期望和要求,在这个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中,他们必须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各种能力。在这种让人不解的、不利于儿童身心发展的环境下,他们身上背负了数不尽的看似轻微却无处不在的各种各样的义务 --从家长会到儿童津贴的核算。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伊丽莎白 ·贝克( Elisabeth Beck-Gernsheim)在她的一篇关于幼童研究的个人评论中曾这样写道:

“或许,按照我的猜测,那些职业女性更愿意和小孩子在一起玩耍,搂着他们的脖子亲吻,而不是一直严格遵守着现代社会中的各种时间规定,按部就班地去完成各种任务。她们经常会有这样的举动 --站在已经打烊的店铺门口(如超市、药店、长途电话局),一动不动,承受着周围人指责的目光,她们因为这种举动被认为是‘没有时间概念的’、‘没有组织的’、‘无效率的’人群。在与孩子互动相处的过程中,有一个现象我们不得不注意,那就是这

种互动相处经常会受到外界的干扰,因为这也不符合大多数人的时间节奏。 ”(很多人认为这种互动十分浪费时间或根本没时间进行。)①

现代文明社会中,人们对“同步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而这一要求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时间压力 ②的不断增大,人们会对不同的工作日程表进行不断地调整,然后尽可能地缩短时间完成额定任务;至少在家庭生活中,女性在完成各种烦琐的家务活过程中,还要同时负担起照顾孩子的责任。

总的来说,现代社会时间压力和效率压力都在不停地增大。与此同时,不停增加的还有家庭生活中的经济负担。这一切变化都意味着,父母们需要达到的要求变得更高了。许多父母将这种要求内化以后,立刻借助与孩子之间的每一种冲突形式来表现自己的抵制情绪。许多人在决定成为父母之前,会做一份十分周密且长远的计划,甚至计划到孩子将来的成长发展和学校成绩状况,以及打算好忍受因孩子而引起的一系列的工作上的不便和经济负担。在朋友圈中,他们发现自己成了少数派的成员,与之相对,不孕育子女的人群变得越来越庞大。这样一来,我们也就不难理解,这些成为父母的人为什么希望别人能够给予大量的精神上的鼓励了,因为他们真的在进行一种刺激的冒险行动(养育孩子)。但是,事实情况却是,朋友圈中没有人会因他们的行为而赞扬他们 --有时甚至更惨,他们的行为还受到群体中其他成员的摒弃。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只有将自己的期待(得到别人的认同,一种成就感)寄托在下一代身上了。那么接下来的事情就像预先排练好的一样,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冲突连番上演。有时孩子看事情是十分果断且直截了当的 --我曾经问我的儿子多米尼克一样,为什么他认为自己需要父母,他组织了一下自己的语言后回答道:“打扫卫生、做饭、念书给我听、亲吻我 --多就这些事情。 ”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