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代窦光鼐(4)

大清一品 作者:张军


乾隆见他不回答,也不追问,继续说道:“浙江之亏空毕竟与甘肃冒赈案不一样。一是甘肃一案是向朝廷谎报旱灾,以赈灾之名,贪污监粮,上下蒙蔽,将国库与民脂据为己有,中饱私囊。而浙江亏空,账目还在,是借钱没还,只要还上了,就可宽容一些。二是甘肃一案,杀人太多,再在浙江动刀子,恐震动天下,百官恐慌,人心难稳。更重要的是第三个,浙江税赋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千万不能乱啊!”

福崧这才明白,这些纷纷指向自己的矛头对乾隆还是有影响的,而这一影响则反映在了下一步对浙江亏空的查处上。乾隆的意思再明白不过,对浙江要怀柔,要少流血甚至不流血还要把事情办好,以保证官场上这些已经炸了窝的马蜂不要再乱蛰人了。但如何才能既对了皇上的这个意思,又把差使办好,实在是个难事。

“福崧,你在想什么?”

福崧一惊,连忙说道:“臣在想,皇上不兴大狱,的确是仁心高厚,上顺天时,下合民情。但不动刑狱,又是怎样个查法?难道和他们一个一个的讲道理不成?微臣才浅,一时还没能想出妙策来。”

乾隆点点头:“你的担心不无道理。不过,朕与阿桂、和 议过这事,已经有了办法。按和 的话说,叫做先礼后兵。你可以在查出亏空之后限令各州县按期自行弥补,同时传下文札,到期不能补亏者,必严厉查办,朕会在一定时候下明旨进行督促。期限一到,未补足亏空的所欠也不会很多,此时可按律处罚,也不至于用严律、兴大狱。”

乾隆的这条妙计,实在是让福崧佩服地很。要想不动用严厉的刑法来治理浙江,似乎的确也只能如此。不过,乾隆等人还是把事情想的简单了。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乾隆虽有宽容之意愿,但属下未必存有体谅下面的百姓,理解上面的长官乃至皇上的良心。浙江百官亏空案--窦光鼐一人独斗浙江全省官吏乃至数名钦差的反贪大戏也就由此开场了。

二北方二月的天气还是冬寒未去,万木萧萧。而浙江南部的平阳县已是日暖风和,春意荡漾。柳枝开始吐出嫩绿色的新芽;茶花、梅花竞相绽放绽放,红红白白的一片,甚是好看。平阳县边的鳌江江面上波光粼粼,船影点点,景色宜人。鳌江边上,两乘四人抬的轿子急匆匆向着平阳县府衙而去。

前面轿中坐的是黄岩县知县许文成,后面是永嘉县知县冯万行。两人刚刚从杭州公干完毕,都没有回本县,却不约而同的乘船来到了平阳县,在岸上换乘小轿时相遇,二人去杭州是应付浙江布政使国栋抽调部分县级官员问寻浙江亏空的事。福崧这一次来浙江的目的大家都心照不宣,福崧来当巡抚后第一个要办的案子必是浙江亏空。布政使国栋想先摸摸家底,到时也好应对,可是这批老官油子也各有各的算盘。两人含糊应对一番,就急忙赶到平阳县找知县黄梅要主意。

黄梅时年五十四岁,在平阳做知县已经八年了,在浙江为官也已经十多年了。因他所在的平阳县是个有名的富县,黄梅不求升迁,不愿调县,一心一意在平阳扎下了根。他对浙江官场形势应该说比别人更了解。而且,为了好好捞钱,黄梅在京中、省城都布有眼线,攀着高枝。因有了这些手腕,黄梅的名声在浙江叫的很响,两知县头一个想到找他来议事,就不奇怪了。

许文成、冯万行来到平阳县衙门口,两人下了轿。衙门口几个衙役正晒着太阳说闲话,见两乘四人轿停到门口,知道官阶不小,有两个衙役急忙迎下来。远远地望见是许文成、冯万行二人,忙道:“是二位大人来了,我们这就去通禀我家县太爷。”

许文成将脸一沉,道:“我和你家大人是什么交情还用通禀么?我们直接进去。”他生就一张黑脸,此时脸一沉更是黑的发亮。衙役不敢再多说,只得在前边引路。

冯万行边走边问:“你家主人在做什么?”

“正陪着老夫人看戏呢?”

冯万行与许文成互相对视一眼,没说什么话。两人穿过前院,经过签押房,绕过几个回廊来到后院,远远听到有唱声和着管弦锣鼓声随风轻轻飘过来。

  老爹爹耐烦听端详姜子牙钓鱼渭河上孔夫子陈州曾绝粮韩信讨食拜了将百里奚给人放过羊把这些名臣名相名儒名将一个一个人夸奖哪一个他中过状元郎老爹爹莫把穷人太小量多少贫贱做栋梁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