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代窦光鼐(14)

大清一品 作者:张军


窦光鼐本就是个诗文字俱佳的文魁,曾经入值南书房(南书房是专门以诗文书画供奉皇帝的机关),风雅之心自然不减,本有意出了山东就取道扬州,以便看看扬州的景色,听听那笙箫管笛之声,但进了江苏不久,应酬渐渐多了起来。虽是水路,但每停一地,必有当地官员例行拜望,请安。虽是耽误的时间不多,但再不能微服考察民风,走的也慢了。到了宝应,窦光鼐索性改了路途,向东绕道,从斗龙港走了海路。“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本官两袖清风,还是去普陀山上拜观音吧!”窦光鼐一声长叹,带着人从海路向舟山普陀而去。

窦光鼐,字元调,山东诸城人。说起窦光鼐,这个人在朝中可不是等闲之辈。他自幼好学,颖悟过人,童试、乡试皆列榜首,故有神童之誉。乾隆七年(1742年)头一次进京赶考就拿了一个探花在手。官授翰林院编修,当时他只有二十二岁,可谓少年得志。论起学问来,朝中四十年来能出其右者寥寥,就是乾隆皇帝,虽然对此人不怎么感冒,但一提到他的学问来也是常常夸赞有加。窦光鼐参与过《日下旧闻》、《四库全书》的编撰,留下《东皋》、《东诗赋皋集》、《应制集》、《省吾斋稿》等传世之作。要说凭他的学问,凭他的才能,再凭着这几十年来的资历,再慢也该升入军机宣麻拜相了,但窦光鼐天生是一个倔巴头,用乾隆的话说:“真乃难浊之流也。”窦光鼐刚到翰林院,先是频频诘难长官,后又与到翰林院讲学的礼部侍郎王文韶当场辩论不休。这官场到底不像学场,第二年正逢官吏大考,窦光鼎虽有满腹经纶,竟被列四等,罚俸半年。

幸而乾隆皇帝早就知道窦光鼐的学问,四个月后亲自点名将其擢升为左中允。窦光鼐虽然一入官场就吃了个小亏,却仍不改秉性,所以熬了二十多年,也只是一直在三四品官阶上打转转,属中上层官吏,而许多不如他的同年们早就登上了这个台阶,有的甚至成了一二品大员,封疆大吏。

窦光鼐曾经担任监察院左副都御史,虽然只是个四品官,权力是相当大的。后因与刑部会议某个案子时,又同大学士来保、史贻直、协办大学士梁诗正当庭吵了个不亦乐乎,话中多含激愤之词,有出语伤人之嫌,被革职留任。后来,他在担当顺天府府尹时(正三品)又因捕蝗一事,与直隶总督杨廷璋闹矛盾,再次被革职留任,官阶降为四品。屡起屡跌的官场经历足见其性格之耿直。

不过,这一次窦光鼐南下,却正是他官场再度春风之时。就在前不久,窦光鼐又一次被提拔上来,成为吏部侍郎兼浙江学政,这是正二品的大官。窦光鼐同时领命沿途观察民风、考察官吏,可谓大权在握。

海路与水路不同,又别有一番风景。四周里水天一线,渔帆点点,没有在水乡陆上那种逼仄的感觉。到普陀山的时候,正赶上午潮,海面波涛起伏,浪起千层,如千朵万朵白莲花直向远方蔓去,随风起伏不定,令人心旷神怡。船夫一边掌着舵一边轻唱道:“莲花洋里风浪大,无风海上起莲花。一朵莲花开十里,花瓣尖尖像狼牙。”船到短姑道头,窦光鼐下了船,向山而去。

早春的野梅尚未败去,满山的青草绿树,衬映着点点鲜艳的红色梅花,煞是好看,远处千舟竞发,鸥鸟翔集,海中阵阵波涛,映着万点金光。窦光鼐心情大好,在普陀山拜了观音,又弃了海路,从杭州湾灰鳖洋的镇海府上岸,这样一来,他的路线是绕了一个大圈子,从杭州北面到了杭州的东南面了。

虽是从镇海大县上的岸,但没人料到浙江学政窦光鼐上任的路线竟是如此曲折,一行人穿着便装,行商打扮,反没有官府来打扰。窦光鼐从宁波到余姚再到上虞,一路考察民情,观察学风,倒也顺利。

出了上虞县的时候,日头已经偏西,一行人来到县东五里地的东关镇时,天刚擦黑,晚霞满天。窦光鼐见走不成路了,叫人找了个小店歇息。一行人包了一个跨院,饮马的饮马、卸车的卸车,张罗饭的张罗饭,窦光鼐用伙计打来的热水洗了脸,正在写札记,家人林升进来报道:“大人,外面有人求见。”

窦光鼐以为又是上虞县或宁波府的什么人来了,对林升道:“就说我累了,不见客。让他转告他们大人,有公事就报到杭州去,无公事便请见谅。”

“这人说是从京中来的,是秦侍郎的家人,奉主人之命传信给大人。”

窦光鼐把六部几个侍郎在心中过了过,道:“大概是我学生刑部侍郎秦瀛的信。叫他进来吧。”

那人进来报了身份才知道,此人并非秦家的普通仆从,而是个心腹门客,叫赵趋第。身份相当于雍正年间在诺敏、田文镜身边的幕僚邬思道。秦瀛是窦光鼐的学生,二人相处甚善,他把自己的亲信谋士千里迢迢派来送信,必是极重要的事情,莫非浙江出了大事?

窦光鼐试探着问道:“你是怎么找到我们的?”

“回大人,因您是微服私访,不住驿站的。我打听了您的车马穿着,沿途问过来。一路的快马,到斗龙港又换了快船,好容易才找到大人。”

“你倒是有心。”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