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着红袖妆的古人——钟过·《步蟾宫》

花落烟云梦 作者:周语


东风又送酴釄信,早吹得、愁成潘鬓。

花开犹似十年前,人不似、十年前俊。

水边珠翠香成阵,也消得、燕窥莺认。

归来沈醉月朦胧,觉花气、满襟犹润。

古人春游,青玉在腰,香囊在衣,绿意在心,人与自然是融为一体的。东风吹着衣袍,词人在田野里踏青,一身的花香。

词人钟过的春游亦是如此机趣横生。他想到了一种叫做酴醾的酒,也许它的味道就像这汉字本身的结构一样值得品味。“东风又送酴釄信”, 酴釄,则是一种酒的名字。东风,在这里就是指春天的暖风,而对于“醾”,它本是花朵的名字,花与酒,春与愁,词篇浓浓的兴致和心情,打开宋人词卷,便是满面春风。这种快意是在宋代写春游、夜雨、野花的词卷场景中常见的。

东风吹衣,愁成潘鬓,这个句子兼有夸张,暗引典故。潘岳《秋思赋》云:“斑鬓发以承弁兮”,“潘鬓”这个词语就用作说明两鬓斑白,愁苦不堪的心灵。古代的潘岳因善写思慕之词,哀婉动人,所以后人常拿他的词来做典故与比拟的对象,用来表现凄伤、冷落、自怜的心理。东风吹着衣角,酴醾花开,浓香不解风情,只因年华易老,转眼间便是两鬓苍苍。这种苍老,是突然在转身之间,看到此生憾事,或者韶华光阴,豁然明白了匆忙一生的意义。历代词人皆如此感慨,不过是因为回首一瞬间的失落。这种失落感是一代代词人内心的彷徨,将信将疑,是对故岁的惆怅。除此之外,大约就是忧国怀乡的爱国词人了,蓦然间金戈铁马声声消散,环顾四野,只有野草萋萋。

酴醾花开,花开似乎仍旧和十年前一样,有一种似曾相似,也许还有一段耳鬓厮磨的约定。花期到了,朵朵盛开的花宛似旧人的容颜,旧时不老的风景。但是“人不似、十年前俊”,这种类似倒装的用词,使得怅然之情更加突兀、生动。古人说浮云流水十年间,物是人非,就与此刻词人的心意相同。十年之花,不似十年之约,它再度盛开,年复一年,却亦非是昨日之花,而人亦非是昨日少年。

十年前后,花开花谢,人间的冷暖故事又过了一轮。“水边珠翠香成阵”,仿佛可以看到十年前酴醾花开的时节,“燕窥莺认”,燕雀,黄莺在水畔飞来飞去,词人阅遍这春之美景,是神气的。“归来沈醉月朦胧”,这是说词人游春返回,乘着月色,无法分辨词人的表情,这样的景象,在每一个宋代的春日月色如水的夜晚都能遇见。他像前朝的众多才子一样,从十年前的月色里抬起头,朦胧的景物,还有酴醾花的残香。也许这花香是日复一日的沉淀,像尘埃堆积,躲藏在晚归词人的衣袖里,这气息是千年不变的。

如果说宋词是一条河流,那么这个词篇则是流过山谷,到了田野,视野是开阔的,情感是自如的、平静的。它抒写的是简单的情感,在阅读过宋词不同的人生,品尝不同的酴醾酒之后,这样的词也是值得细细品味的。这是细水长流,是舒缓的,像是禅师刚刚安坐下来,打开窗户看到深山掩映的竹林,那是智慧,是无我,是自然的情感流露。春游的词人也是一样,从内心出发,走到了更远的地方,在那里可以聆听酴醾花开的声音,。

衣袖轻轻拂过,是酴醾花的暗香。“觉花气、满襟犹润”。香满衣袖,数十年的岁月一挥而过,燕雀与莺鸟掠过水畔。那衣袖在月色下,也许是荷叶青,或者像是缕缕的云带,愁情烦事会随着春堤美景的出现而消散。

跟随古人去春游吧,穿着一袭单衣,在这春草烂漫的时节,策马驰骋,像十年之前酴醾花开的季节一样,忘掉忧愁。东风吹来,天地间的时间倏然而过,游客们走过水畔,衣袖间的幽香也是清新的。而那月色,则是中国古典的月色,像是园林里窗格固定下来的,是精致,是工笔画刻绘出来的月亮。

这首词在整体的情感上,写得平静自然,仿佛词人真的是一个有心山水,春游畅玩的人。这样的闲情,在宋词中也是一种别致。他在这个春游的路上,甘心的做一个闲人,获得这瞬间的安宁。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