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无处问知音——李祁·《南歌子》

花落烟云梦 作者:周语


袅袅秋风起,萧萧败叶声。岳阳楼上听哀筝,楼下凄凉江月,为谁明。

雾雨沉云梦,烟波渺洞庭。可怜无处问湘灵,只有无情江水,绕孤城。

古代的岳阳楼,秋风吹着青衣,也许还能听到词人的琴筝呜咽之声。潺潺如流水,萧萧如寒烟。心灵寂静的时候,在岳阳楼看秋色袭来。一切都是古朴,淡然的色调。

袅袅秋风,萧萧败叶,落叶的声音,风起的飒飒之音,拂过楼上客人的心。词人李祁独上岳阳楼,和曾经到过这里的古人先贤一样,看门前流水,听古筝清脆的音调。像是寻觅山水的倦客,寻了位子坐下,饮一杯淡淡的酒。湘水流域拙雅的山水色,濡染耳目,这样的景致是清新飘逸的。这秋风不似扁舟载明月,采撷药草入深山,那秋风是旷达的。也不似梧桐落雨,粉墙琉璃瓦,风是过眼红颜。

写一篇与岳阳楼有关的词,需要有一颗开明,畅达的心灵。岳阳楼,在湘水流域的一座古楼,它有传说中的神奇色彩,带着空灵的美,是词人们聚首的好去处。独坐岳阳楼,这是空旷之感,孤云从四野逼近,这里已经让人感到山雨欲来。秋风起,落叶飘,残败的风景在窗外,孤独而冷清。无关红袖添香,夜读暖茶,岳阳楼在历代词人的笔下都呈现出的是冷清与空旷的色彩。词人的心情是沉重不可安闲的。

那么,风是怎样的让人感到冷意呢?词人固然不是心灰意冷的云游人。

李祁这首词里的“风”,基调是肃然、冷落、孤清。情感色彩是倾向于“悲”的一面。以“萧萧”写枯枝败叶,枯叶是簌簌的细密声响,落在湖畔、古寺。秋风和落叶,秋天常见之景,由此,也就点明了时节。

俗语说,但求与古人心心相印,这古筝之音,即是如此。流水知音,南山菊花,心的栖居,总是需要这暖暖的词句来抚慰。从岳阳楼上传来的古筝之音,是凄愁,可以想象在湖畔上的天空,这音如哀鸿惊弦,如雁阵落日低鸣,细密而尖锐。古筝的声音嘶哑、铿锵、朴拙,客人们落座之后它就开始不断地演绎这聚散离合的曲子。听一听这楼上的孤独曲子,依着栏杆看洞庭的秋天,视野中江上月光也是冷色调的。虽然并没达到能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但其所有的内蕴,依然让人不能释怀。

古筝,它的声音能带人回到某一个朝代的黄昏。一切都是暗哑的,低沉的声调徘徊在耳畔。岳阳楼曾经有过多少失意的诗人、雁阵、孤云,随着时间的沉积,它具备了一种情感体验和表达的可能性。

听琴声,慢斟酒,岳阳楼如一座烟雨亭,南北的路人总喜欢进来歇息,舞文弄墨,摆出琴棋。

静坐岳阳楼,看着江水、月光,音乐逐渐会将人的情绪和心事淹没。这就是听音调低沉的古筝之音所体验到的心境。

古乐有雅有哀,它的艺术特质是难于模仿的。哀,是悲伤,悲哀,沉重。哀铮,这个词在古代人的心里,是指向沉痛的情感。古筝音质拙雅、郑重、肃穆,适合表现内心的苦闷与怨愁。它和秋天的萧瑟之景有着共同的歌调。听筝的人,衣袖拂过琴弦,坐在楼上看客人散去,到了黄昏浮云来到窗前。

千年之后,到岳阳楼上去喝一盏酒,悠悠流水渡头依旧不变的沧桑提醒人,旧时的温情尚未改变。“雾雨”,“烟波”,依旧是冷色调。没有明朗的开阔视线,有一种沉闷的气息。这沉闷是由于内心的孤苦,也有几分颓唐的意思。古老的铮,声色依旧,洞庭湖的风景时过境迁,没有当初的雅致了。百年之后,岳阳楼相遇,词人们照例会举杯相庆,吟叹这风景的冷清,人生的凋零与反复。岳阳楼还是那座空空的楼,拨弄古筝的人,倾诉心事的人,都在变化。“可怜无处问湘灵”,湘灵,是指传说中湘水流域的神灵。只是湘灵无处可觅,岳阳楼的词人只能苦心煎熬,没有可以倾诉的对象。江水绕着孤城,这是无可排遣的心事,安闲是不存在的。

独上岳阳楼,有一眼望尽天涯的感觉。岳阳楼的故事作为一个物象,它已经与人们的审美趣味一起定型,成为一个敞怀往事之处。它的悲情、苦情,皆是这篇词的主旨。

岳阳楼里没有隐士,没有闲客,只有愁苦士子。这个黄昏,茶只喝了一半,听着孤苦的古筝,似乎在座的都不胜唏嘘。

只是人生的际遇如此,凄凄冷月,这琴声,清茶为谁弹奏,为谁所沏又有何妨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