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同学本科毕业时没有足够的金钱和语言能力出国留学,于是匆匆考研,把未来三年交给很可能是非常落后的国内研究生教育,对于这种情况,我一般都非常谨慎,因为:如果能够在国外读研,基本就不要在国内读研,因为国外读研对于一个人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开拓能力、科学精神,甚至是团队技能,都会有非常大的提升作用。我不是说这些能力在国内学不到,但如果出国,到那些先进发达国家去留学,将来回国在竞争同一岗位时,就能够轻易击败那些同等背景但在国内拿到硕士的朋友。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也是一个严峻的事实。
对于那些毕业时并没有金钱和语言能力的朋友,如果要考研深造,我的指导方针是:在不影响专业学习的前提下,干脆先工作(对于研究性专业,只要做研究性工作就不算脱离专业),积累经验、补习英语(当然来新东方!)、积累资金、积累人脉关系,等个两三年、三四年再出国完成国际化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小时候我不理解这句话。现在懂了:人生奋斗,是一个终生过程、百年大计。那些企图在22岁仅仅为了“接上”研究生学历而不顾硕士之后做什么的人,其实是鼠目寸光的人。因为,当你在国内读研、工作,到30岁时,你和那些出过国的朋友在就业竞争力上的差距就开始显现。要补上这个差距,你必须重新进行环球化洗礼,否则,你可能就永远无法赶上那些早先设计正确,在25岁前后完成环球化教育的人们!
反过来,获取中国机会的主要条件之一,是充分的中国经验,重视“经验”到了偏执的外企,在你竞争就业机会时,往往会看你是否有充分的“中国经验”。这个“经验”的重要性,不出国是难以理解的——瞧,这种重视经验、重视实证的能力,也是你要在国外学习的东西。
留学与保险
留学必须买保险,这是中国人在过去无法理解、但最终必须接受的国际化内容之一。
我曾经多少次目睹耳闻这样的情况:留学生在出国之后意外死亡,因为没有保险也没有财产,父母连去美国奔丧的钱都拿不出来。关于我自己的经历,我想起了1990年在加拿大西部城市萨斯卡吞(Saskatoon),我开车带我太太去七百公里外的累斯布里奇(Lethbridge)面试工作。这是我第一次开车上高速公路。家里留下一岁的幼儿和六十岁的老母,两个人都不会说一个英语单词。于是走之前,我到当地保险公司花四块钱,四加元,买了一个价值四万加元、有效期为四十八小时的公路意外保险。我把保单交给我的一个朋友,笑着说:“假如两天之内没有电话给你的,请你到我家去。一切就请你take care照料了。”两天之后我安全回来,那张保险单,成为我在加拿大生活最难忘的记忆纪念之一。
倘若你留学美国,请务必给自己买一个意外人寿保险,收益人是父母。这样万一本?拉登的飞机正好撞到了你供职的大楼,你的孝心,也能在这份保险中照亮爸爸妈妈的晚年。当然,我绝没有认为去美国留学是不安全的,恰恰相反,我在自己的博客里专门写了《留学美国是一个安全的选择》一文。只是,安全是需要智慧来加以保障的。
生命是脆弱的,金钱是悲哀的,奋斗是宿命的,保险是必须的。C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