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朱永新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4)

中国的困惑 作者:王鲁湘


推进教育公平

第二,应该重新认识和思考教育的本质,回到教育的原点。教育是育人的事业,要为孩子的生命奠基。而在中小学教育中,分数却成了至高无上的追求,成为衡量教育品质的标准。大学虽然不用分数,但是用就业指标。

我记得国外一位著名学者曾经讲过,人在十四岁以前所经历的东西、所阅读的东西、所体验的东西,决定了一个人的一生。实际上人往往用的是他在童年阶段看到的、体验到的东西来建设未来属于他的成人世界。所以在童年阶段能不能让孩子真正地拥有幸福、真正去和那些伟大的思想交流对话,是教育非常重要的问题。

另外,应该让全社会知道什么是好的教育,我们的教育启蒙是非常不够的。教育之所以出现今天的局面,一方面是政府在教育政策、教育制度上的安排有缺陷;另一方面也是家长与学生自己把教育往应试的轨道上推了一把。家长都逼着孩子拼命取得一个好分数,拼命考一个好学校,逼着孩子往应试教育的方向走。因此,提高全社会的教育素养,让公民重新来认识教育、思考教育,理解教育应该具有的使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第三,应该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教育公平。公平指的是政府如何帮助每个公民接受尽可能均衡的、平等的教育,但这并不表示让每个学校变成一样。过去我们讲教育要全面发展,但常常打着全面发展的旗号干着全面不发展的勾当。我们在做教育资源配置的时候,应该避免让好学校的优势过于集中,教育经费应该优先向薄弱学校倾斜。

我在苏州分管教育的时候,跟一些优秀校长讲,把好学校管好不算本事,你去把一个差学校办好,才算你的本事。我建议做一个制度安排,把学校组建成若干教育集团,一个好学校带领两三个差学校共同成长,把能不能办好差学校作为衡量校长是否具有教育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日本,教师是流动的;而在我国,好的老师全部集中在最好的学校,我们能不能把这些老师分期分批地送到薄弱学校去。政府在努力办学校的时候能不能少一点锦上添花,多一些雪中送炭,特别是要帮助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的教育提高质量。

公平之外,教育的品质怎样提升?要靠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从八十年代就开始讲了,呼唤了许多年。2007年教育部花了500万科研经费,组织了8个专家小组进行素质教育的调研,提出考察报告。但我觉得还是“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到底该如何实现素质教育?我的建议是从阅读开始,把阅读作为突破口。因为阅读是一个人所有素质的最重要的基础,是形成一个人的人文情怀、思想境界、人格特征的非常重要的手段。

目前在我们创办的新教育小学里形成了晨诵、午读、暮省的生活方式。每天的第一节课就是晨诵,吟诵一首美丽的诗歌。如果这一天是某个孩子的生日,我们会送给他一首生日诗;如果这一天是学校里某种花开放的日子,我们会送一首关于这种花的诗。中午,我们会安排20分钟到半个小时让孩子们去阅读那些最重要、最经典的著作,和那些最伟大的思想去对话。晚上暮省,我们希望孩子能够记录自己的生活,反思自己的学习历程,这些活动都有教师全程参与。

素质教育的另一个很重要的突破口是要总结民间办教育的经验。尽管目前应试教育还是大背景,但还是有很多老师和家长做了非常多有益的探索,让学生能够学得轻松,同时考试能力也不差。其实,民间已经悄悄兴起了各种各样的教育变革,我们要去发现它、总结它。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