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 关键时刻(4)

合掌人生 作者:星云大师


其实,从我七十年以上的出家路走来,除了前面提及的几个重大因缘转折,成为我人生的“关键时刻”以外,也有很多小事情,都对我的人生关系重大。例如,早在四十多年前,我在宜兰监狱弘法布教,当时狱方就有意要请我当正式的教诲师,并说要替我向上级呈报。但是我认为当一名教诲师,是为社会服务,是要做众生的义工,如果把它当成职业,就失去了意义,所以当时并没有应允。

另外,台北“中央广播电台”也曾有意请我专职为他们撰写广播稿,然而我宁可免费为佛教的杂志撰文,也不愿意一篇一百元地为了稿费而卖文维生。甚至台北《自由青年》杂志社的秦江潮社长,因为读了我撰写的一篇《茶花再开的时候》,特地亲到中坜,邀请我到台北担任编辑,我也断然婉谢,我想:“和尚都做不好,怎么可以去做其他事情呢?”

我立志要把和尚做好,要做一个真正“弘法利生”的出家人,因此早在五十年前,天龙寺要请我担任住持,由于当时慈航法师告诉我,希望我先去住上半年,之后才正式晋山当住持。我当即回绝,因为我不想当个小媳妇。

乃至初到台湾时,至少有三十所大小寺院,先后都想请我前去负责领导。但是在佛光山开山之前,我立志不担任住持。建设佛光山以后,我规定除非有特殊情况,否则不能随便接受别人的寺院。由于我“不贪心”,因此佛光山至今在世界的二百余所寺院道场,从来没有产权纠纷的问题发生,自然也就不会横生枝节而造成无谓的困扰。

另外,长期以来在台湾地区乃至海外,也有不少单位、团体,先后邀请我前往从事文教工作,只是我一心就想为“中国佛教会”工作,偏偏没有这个机会。不过虽然“事与愿违”,但是人生有很多的关键时刻,我认为重要的是“非义不取”、“非礼不受”、“非正不要”。

人的一生,思想上的、利益上的、人情上的、时空上的,都有很多的关键时刻,有时因缘指导我们,但是性格也会影响我们。有的关键时刻,因缘稍有错失,对未来就是弥补不了的遗憾。

人生的关键时刻,不只是事业的转换,也不只是遭遇的因缘,我想内在的起心动念,对人生、社会,都有重大影响。我一生除了上述几个重要的关键时刻以外,我的思想、观念、精神、习惯等内在的因素,也都影响了我的人生,成为关键时刻,例如:

第一,正确的观念:我一生的信念,都是秉持“以众为我、以团体为依归、以别人的需要为需要”。例如,我从来没有一个人独自到某一个地方去,也从未一个人居住在哪个房子里。几十年的岁月,我都活在“大众”中。

我一生中,不管走到哪里,都是一群人跟着我,他们都是我的徒弟,但也都是我的兄弟姐妹,甚至信徒,我都把他们当成是老板、上司、领导,他们都是我的师友,我的助缘,我的眼耳鼻舌身。平时除了到寺庙,或者到各个学术团体讲演之外,我不会走访世俗人家,也不会到百货公司、市场、商店去采购物品。佛光山的土地、房产、财物,都不在我的名下,甚至银行里也没有存款,所有信徒的馈赠,我都分享给大众。

我坚持“以无为有”、“以众为我”,因为这样的观念,让我深深体会到“众”的力量、“无”的无限、无量,但是这种观念的养成,需要有很好的性格。

回忆二十岁那年,虽然学生生涯“一穷二白”,但出家十年,总有一些衣单、文具。当我离开焦山的时候,连一个手提袋都没带走,只有留下一句话,我告诉同寮的同学:“你们喜欢的话,就分别拿去吧!”

我二十三岁时又聚积了一些衣物,当我决意到台湾时,也只是交代说:“所有在家人能用的被单、枕头,交给我正外出谋生的弟弟。出家人能用的衣单、物品,就交给同学智勇法师。”

我经过了这两次“喜舍”的实践以后,自知我有“能舍”的性格。所以后来一直本着香严智闲禅师的“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我自觉“能有能无”、“能多能少”、“能大能小”、“能舍能得”。人有无限的“潜能”,为什么我不能做一个无所不能的人呢?

第二,忍辱的精神:出家学道,最待养成的,就是“忍辱”的精神。一个人忍饥忍饿、忍贫忍穷、忍苦忍难,都还容易。忍气忍辱、忍受冤枉、委屈,那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我出家之初,在丛林里参访、学习,接受一连串无情的打骂教育,我在“委屈受气”之余仍能“忍辱负重”,最主要的就是我“心无怨恨”,我自觉自己很有力量。及至出道弘法,受到同门的排挤、长老的歧视,也经历了一些让我感到很挫折的因缘,尤其是在佛教会所受到的难堪。

记得有一次,我出席一场“密勒日巴学人会议”,会中我提出一些建议,有位长老当众要大家不可以参考我的意见。虽然他伤害我,给我难堪,但是事后我自觉“忍辱”的功夫,让自己增加了无比的力量,我肯定自我的修行,也深深佩服佛陀所说:苦行、持戒,其功德不如忍辱。

回首自己这一生当中,虽然经常遭受别人的讥讽、毁谤、批评、打击,但是多次的忍辱,对我的修行,何止增长数十年甚至百年。

第三,认错的勇气:我觉得世人有一种“不肯认错”的习惯,凡事总喜欢说理。例如,开会迟到,认错就好了,但他偏要说“天雨”、“塞车”等,总要用一些理由搪塞,不肯认错。讲话得罪别人,或者行事妨碍了他人,应该道歉就没事了,但他偏是不肯认错,总说“我是无心的”、“这是不得已的”,总之一句话,就是说自己没有错。

其实,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想到过去的贤能君主“下诏罪己”,专制时代的帝王,都能有这种雅量,何况我们凡夫在世间做人,哪能处处圆满,处处被人肯定。有时候不经意对人语言上的冒犯、行为上的不够礼敬,认错道歉就能大事化小事,小事化无事。

在佛光山,经常有徒众向我报告说:外界有人批评我们这里不对,那里不好,为此感到气愤,深不以为然。我总是及时开导他:我们有犯这些错吗?有,就不要怪人家批评我们,只要自己修正就好;如果没有,不去介意也就没事了。所谓“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我一生坚持,认错就是美德。

第四,勤奋的习惯:我想,自己今生若真有些许小小的成就,最大的关键,应该就是我自幼便有勤奋的习惯。

在我一生的行事当中,从来没有为自己放过假,而且例假日比平时更忙。尤其新春过年,我不是在大寮里煮饭炒面,供应信徒用餐,就是在头山门前指挥交通。

佛光山开山期中,每天除了上课教学以外,经常混在工人当中,肩挑沙石,搬运水泥。乃至自从《人间福报》创刊起,我就每天为专栏撰写文章,不但从来没有脱过稿,也没有让徒众催过一次稿。虽然不能创金氏纪录,但是在一般的文人作家当中,十年三千六百五十个日子,能够十年如一日地写作不断,我想应该也是创下了一个纪录。

甚至早在三十多年前,我就应邀游走在“台视”、“中视”、“华视”三家电视台。虽然每天各家只有五分钟的节目,但是累积下来,也是多少的时间、多少的岁月!

我一生参加、主持过佛七、禅七,不下百次以上,那也是需要多少时间、多少心力的付出。所以我说“人生三百岁”,我一直努力,要让一天能当五天用,一个人能做五个人的事。假如我有六十年服务于佛教、社会,五乘六十等于三百,所以自觉“人生三百岁”,于愿足矣!

人生,有许多关键的时刻,也有许多关键的想法;细数一生的岁月,点点滴滴,其实“一念三千”,哪一分、哪一秒,不是足以影响我们一生的“关键时刻”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