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理想的下午》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我读2 作者:梁文道


舒国治的散文在台湾很受欢迎。介绍他的文章之前,我们能否先思考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散文?经过余秋雨先生“文化大散文”的洗礼之后,很多人写起文章来都不自觉地想要去追求一种大境界,哪怕是在写杂文,也强调以小观大,好像总得在文章里谈出些大道理来才行,否则就不算是好散文。

这样的态度并非不好,余秋雨先生的文章也确实不错。问题是,轻轻松松,悠悠闲闲,难道不能写成好文章吗?中国自古以来的散文传统就有“以小观小”的写法,周作人曾认真区分过“文以载道”与“诗言志”的区别,在我看来,舒国治先生的散文就是言志派。

很多人都觉得舒国治的散文特别古雅,《理想的下午》就是一种很老派的写法。这种“古意”其实不单来自于他的文笔,更多是他的某种态度。文中写道:“理想的下午当消失在理想的地方,通常这个地方是在城市。幽静田村,风景美极,空气水质好极,却是清晨夜晚都好,下午难免苦长……理想的下午,要有理想的街树。这也是城市与田村之不同处。田村若有树,必是成林的作物,已难供人徜徉其间。再怎么壁垒雄奇的古城,也需有扶疏掩映的街树,以柔缓人的眼界,以渐次遮藏它枝叶后的另一股轩昂器宇,予人那份‘不尽’之感。”

他不讲什么大道理,虽是些花鸟虫鱼类的小事,却也不乏见地。这见地来自于作者对生活细节的独特感受:理想的下午,要有理想的阵雨。霎时雷电交加,雨点倾落,人竟然措手不及,不知所是。然理想的阵雨,要有理想的遮棚,可在其下避上一阵。最好是茶棚,趁机喝碗热茶,驱一驱浮汗,抹一抹鼻尖浮油。就近有咖啡馆也好,咖啡上撒些肉桂粉,吃一片橘皮丝蛋糕,催宣身上的潮腻。俄顷雨停,一洗天青,人从檐下走出,何其美好的感觉。若这是自三十年代北京中山公园的‘来今雨轩’走出来,定然是最潇洒的一刻下午。

好的文字总是能打开人的某种感官能力,把世界变得更丰富、更立体。舒国治的文字就开启了我们对某些人生细节的美学感知。遇见雷阵雨本来不会多么愉快,但作者却从一个新的角度用一种感性的方法来观察它,把它变成一件让人愉悦的事情。

平日里我们也会有下午睡懒觉的时候,作者却连赖床都能写成文章:“躺在床上,早已醒来,却无意起来。前一晚平放了八九个钟头的体态已然放够,前一晚眠寐中潜游万里的梦行也已停歇;然这身懒骨犹愿放着,梦尽后的游丝犹想飘着。这游丝不即不离,勿助勿忘,一会儿昏昏默默,似又要返回睡境;一会儿源源汩汩,似又想上游于泥丸。身静于杳冥之中,心澄于无何有之乡。刹那间一点灵光,如黍米之大,在心田中宛转悠然,聚而不散,渐充渐盈,似又要凝成意念,构成事情。”经过作者文章的熏陶,我们从此以后对睡懒觉的看法都不一样了。这是一种很现代的写法,然而在一刹那间,你又能从它的节奏感中听出古意“早年的赖床,亦可能凝熔为后日的深情。哪怕这深情未必见恤于良人、得识于世道。”

赖床会赖出什么东西来呢?作者说,只凭看一些人的脸,就可以猜想此人最近有没有赖过床,有的脸像是一辈子不曾赖过床,而赖过床的脸会怎样呢?比较有一番怡然自得之态,像是似有所寄、似有所遥想,却又不甚费力的那种遥想。

赖床也分上品跟下品:“要赖床赖得好,常在于赖任何事赖得好。亦即,要能待停深久。譬似过日子,过一天就要像长长足足地过它一天,而不是过很多的分,过很多的秒。那种每一事只蜻蜓点水,这沾一下,那沾一下,急急顿顿,随时看表,到处赶场,每一段皆只一起便休,是最不能享受事情的。”

这话说得太好了,简直就像是在指责我,正所谓“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敢肯定作者是一个会赖床的人,但听说他也好旅游,所以才能看出像我这种整日急急忙忙赶出差的人所看不到的东西。

(主讲 梁文道)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