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蒙卦的启示

易经入门 作者:傅佩荣


屯卦之后,接着出现的是蒙卦。蒙卦的卦象是“山水蒙”()。山在上而水在下,等于山下流出水,是为刚刚形成的清泉。对于万物而言,是初生期的幼稚阶段;对于人类而言,正合乎“童蒙”一词之所指。

万物皆依本能规律而运作,十万年前的蜘蛛所结的网,与今日蜘蛛所结的网没有什么差异。但是,人类身为万物之灵,可以通过学习与教育,创造文明的世界,古今可谓千差万别。问题也正在这里。人类是社会性的动物,“个人”如果未能学习社会化的正当模式,或者形成反社会的人格特质,那么他可能损人利己、假公济私,甚至造成大规模的灾难。犯罪学专家指出:大约有四分之一的人,生活及工作都与“犯罪”有关(如军警治安人员、律师、罪犯、保安与监狱系统等)。这真是令人震撼及遗憾的讯息。

为了防患于未然,上策是从小教育一个人走上正途。此卦《彖传》说:“蒙以养正,圣功也。”意思是:蒙昧之时可以用来培养正道,这是造就圣人的功业啊!美国行为科学的专家宣称:“把一个婴儿交给我们,我们可以把他培养成为圣徒,也可以把他培养成为罪犯。”如果在启蒙时期有了偏差的观念,一个人还有多少希望呢?蒙卦初六指出:“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意思是:启发蒙昧,适宜用刑罚来规范人们,借此让他们摆脱桎梏。依此有所前往(亦即,一直使用刑罚),将会陷入困难。

换言之,儿童需要管教。管教的目的是希望他摆脱双重桎梏:一方面不再受制于本能、情绪、欲望、冲动,能够谨守做人的规范与处世的道理。另一方面,则是避免将来违法乱纪,真的被关进监狱中。除了使用“刑罚”之外,还须启发“良知”,让一个人自动地行善避恶,然后参与正常社会、享受人生福祉。

柏拉图一生不婚,也无子嗣,但是他谈到幼儿教育时,他说:“当一个孩子开始听得懂别人对他说的话时,护士、母亲、看顾的奴仆,以及父亲本人,都要争相努力使这个孩子变得很好。他们所教的一言一行,都是要告诉他分辨对与错,美与丑,敬与不敬,该做的与不许做的。有的时候,他会乐意听从他们的劝导。若是不听从,就像对待长得扭曲变形的树苗,他们会设法以威胁与打骂来矫正他。”儿童时期没有得到正确的教诲,往后这个孩子的一生即使不陷入桎梏(脚镣手铐,锒铛入狱),恐怕也很难走上正路。难怪柏拉图会说:要戕害一个孩子,最有效的办法是让他“心想事成”!换言之,启蒙必有某些约束,其目的是为了培养正道,成就圣人的功业。

除此之外,大人也有可能陷于蒙昧,这时就须求教于神明或智者。《彖传》说:“再三渎,渎则不告。”意思是:两次三次占筮,是亵渎神明,亵渎就不告诉他。有些人占筮(包括今日所谓的算命)时,心中打定主意,一定要听到自己满意的答案才停止。有些人向朋友请教,也是一定要听到自己满意的答案才肯罢休。这样无异于强迫别人来为他“背书”,实在是蒙昧之至。我在大学教了三十年的书,连规劝大学生都觉得力不从心,何况是规劝成人?所以,我多年以来不再为别人出主意,因为自知不但无效,反而会落个多事之讥。

由此更可肯定蒙卦的深刻见识,亦即儿童教育是一生苦乐的基石。但是,《易经》一定给人路走,在本卦《大象传》就说:“君子以果行育德。”亦即,君子由此领悟,要以果决的行动培育道德。所谓“君子”,是指“有志成为君子的人”,这样的人就不限于儿童了。在此,方法是“果行育德”,这四个字有如座右铭,劝人要有果决的行动,或者行动要有结果,而目标则是育德,可以日进于德。蒙昧之中隐藏着不可测的危险,同时也显示了化险为夷的契机。把握住此一契机,人生也将充满希望。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