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至关重要的消化道四色部

王鸿谟自诊祛病法 作者:王鸿谟


胃肠色部是整个消化道的色部,它包括胃色部、十二指肠色部、小肠色部、大肠色部四个色部。

胃色部

中医和西医对胃生理功能的认识基本一致。胃位于上腹部,主接受容纳和消化饮食水谷,中医把胃叫做饮食水谷之海。胃腑与脾脏表里相合,共同主持饮食的消化吸收。胃的受纳和消化是脾吸收营养的前提,因此胃气至关重要,中医极为重视,强调“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色诊、舌诊、脉诊等中医特色诊法都强调必须要首先诊察有没有胃气存在。胃气以通畅、降下为顺,胃有喜润而恶燥的特性。

胃的色部位于两侧鼻翼部,在脾色部的两侧。左鼻翼叫做兰台,右鼻翼叫做廷尉。胃色部的中心在内眼角垂线上、鼻翼上起1/3处。

胃腑有病,气色变化首先反映在鼻翼。胃腑色部以红黄隐隐为好,同时也应该是明亮润泽含蓄的。

鼻翼及其两侧如果淡白无华,这是胃气虚弱、消化功能减退的征兆,多见厌食、饭后腹胀等症状。

鼻翼颜色淡红干燥是胃津液不足,这时人通常口干唇燥,大便干燥甚至闭结不通。

鼻翼颜色红赤是胃火亢盛的征象,可见于多食易饥,形体消瘦,烦渴引饮,口臭,牙龈肿痛,大便秘结。

鼻翼病色应该参考眼睛色变:两眼下方相当于时钟6点的地方,巩膜上的毛细血管如果呈充血、扩张、红黑色状态,很可能这个人有胃肠道疾患,比如胃酸过多、急性或慢性胃肠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甚至胃癌等疾病。这些特点也适用于十二指肠和大小肠。

十二指肠色部

肠是“长”的意思,肠分为大肠、小肠、十二指肠三段,确实很长。肠的色部也分为三个。十二指肠衔接于胃,是小肠的一部分。十二指肠色部在鼻下端的两旁,胰、胆色部下方的区域,内眼角的垂线上。

十二指肠之所以叫十二指肠,因为它的长度相当于本人12个手指的宽度。它和胰腺、胃共同参与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它既接受胃液,又接受胰液和胆汁的注入,所以十二指肠对身体十分重要。十二指肠腺分泌液也有保护胃肠不被胃酸伤害的作用。

十二指肠色部和其他脏腑色部一样,应该是明亮润泽含蓄的红黄隐隐的常色。

十二指肠色部颜色青白是十二指肠气虚、虚寒,这时人会食欲不振、食后腹胀、腹部隐隐作痛。

如果十二指肠色部和它的内下方鼻翼处青紫,这是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的征兆,病人大多有长期节律性胃痛史,常常食欲不振,情绪不安,甚至恶心、呕血。

此外,十二指肠炎、十二指肠溃疡,以及食欲不振、腹胀、消化不良等病证反映在十二指肠色部,也会呈现出气色失常。

小肠色部

小肠色部在眼睛下面,两个瞳孔的正下方,两颧骨内侧,在胰胆色部与大肠色部之间,瞳孔正中垂线与两颧骨最高点连线的交点上。

小肠是人体消化的一个中枢站,向上通过幽门连接十二指肠,向下通过阑门连接大肠。我们吃下的饮食物由胃到达小肠,小肠将饮食物分化为清、浊两部分,饮食营养为清,由脾吸收;水谷糟粕为浊,由小肠下传给大肠。当小肠发生病变,人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失常,就会发生腹痛、腹泻、呕吐等病证。

小肠色部的气色以明亮润泽含蓄的红黄隐隐之色为正常。

小肠色部气色红赤明亮,甚至出现粉红点,这是小肠有实热。常见症状有腹部胀痛、舌红舌疮;或尿少、尿痛、大便干结等。

小肠色部颜色青白是小肠气痛,常见腹痛、腰痛等症状。

此外,中医认为心与小肠互为表里。山根处是太阳经脉的终止处,山根有青筋浮现的儿童,除容易得外感病以外,常会有小肠病、消化不良、便秘等疾病。

小肠炎症、肠功能紊乱、消化不良、腹泻,以及心律失常、失眠等疾病也可见小肠色部的气色失常。

大肠色部

大肠色部位于外眼角的正下方、两颧骨下缘的地方,大致相当于肾色部中心和小肠色部中心连线和外眼角垂线的交点。

大肠的意思是又粗又长。大肠是身体的传导之官,它上接小肠阑门,下通肛门,一边向下传导糟粕,一边吸收糟粕中的水分,使糟粕逐渐变化成形为大便,适时有度地排出体外。大肠与肺脏表里相合。当大肠发生病变,主要的症状是大便失常,比如腹痛、便秘等,或者腹泻、便血等。

大肠色部的气色以明亮润泽含蓄的红黄隐隐之色为正常。

大肠色部颜色粉红或黄红暗浊,这是大肠湿热的征象,常见腹痛、腹泻、肛门灼热等症状。

大肠色部红赤是大肠热结,常见腹部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甚至出现下午15点至17点原有壮热加重、神昏谵语、手足汗出、热结旁流等症状。

大肠色部颜色干燥、晦暗无华,是大肠津液缺乏,这会导致长期严重的便秘。

大肠色部颜色青白是大肠虚寒,常见有肠鸣腹痛、大便清稀等症状,严重的会大便滑脱、泻下不止、完谷不化。

此外,腹痛、腹胀、腹泻、便秘、消化不良以及阑尾炎、结肠炎、结肠肿瘤、直肠炎、痔疮、肛裂等病证,大肠色部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气色失常。

另外,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有时在阙中肺脏色部也会出现病色,应该参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