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营利大学的崛起(4)

培养精英 作者:薛涌


买卖做大了不说,营利大学也越来越赢得了美国高等教育界的承认和尊重。这些大学的战略,就是全力达到一些职业机构的对大学的承认标准。比如上面提到的Argosy Education Group,在其属下的美国职业心理学院的10个校园系统中开设博士课程,最终获得了美国心理学会的承认。菲尼克斯大学的护士课程的学士和硕士学位,也都获得了国家级的认可。这些学校,为了获得相关职业协会和组织的承认,有什么标准达什么标。检验团来校验收,即使一些人对营利大学有偏见,面对明显高出标准的学校也不敢说不合格,怕被人指责为歧视。所以,这些营利学校纷纷登堂人室,成为公认的大学。

那么,这些营利大学究竟给美国的高等教育带来了什么?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用历史的眼光。

美国的大学以非营利为正宗,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二。第一,美国大学在根源上和教会的关系密切。早期的美国大学,基本全是教会所建。比如哈佛大学是清教徒建立,耶鲁大学是公理会建立,普林斯顿是长老会建立,布朗大学是浸礼会建立。直到19世纪下半期,许多大学的校长还由神职人员充任。第二,大学一开始是针对精英阶层的绅士教育。旧欧洲的贵族,一直以操办实务为耻。到了近代前期,发财的商人也要赶紧披上绅士的衣装,和俗物保持些距离。殖民地时代美国的大学教育,基本的使命就是培养神职人员和上流社会子弟,注重品德、文化的培养,集中于希腊文、拉丁文的古典训练,除了稍后开设的法律等科目外,很少涉及实务,更无科学、技术方面的训练。举例而言,1723年哈佛图书馆有将近3000本书,58%是神学书籍,只有两本是商业方面的书籍。这种超凡脱俗的作风,在19世纪末的大学改革中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但影响仍然十分巨大。如今的大学,仍以人文教育为主要使命,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培养其高尚的文化品位,使之具有良好的公民品德。

这一大学的主流传统,每到一个社会转型、经济发展的时刻,就会受到挑战。比如,独立战争前的北美殖民地,土地便宜,商业繁荣,劳动力短缺,工资比英国本土高出许多。这就刺激了大量欧洲移民来新大陆淘金,而淘金就需要各种商业和生产方面的手艺。于是出现了许多私人教师,以传授具体的生产技术为生。启蒙主义巨子、“建国之父”本杰明·富兰克林对此贡献尤著。他不仅在美国顶着圣人的光环,而且在欧洲,特别是启蒙主义的故乡法国,和伏尔泰一样已经成为文化偶像。他自幼当学徒,没有在大学接受精英的训练。他所受益的,就是由欧洲传来的工匠和生意人的学徒系统。他因此希望把这套传授具体手艺的学徒系统转化为学校,并把数学等理论化的学科也整合进来,于是在费城建立了公共学院(Public Academy)。到了晚年,富兰克林回忆说他不得不和学院中的教师和信托人打架,对方总是想把古典课程加进来。他最后宣布他的办学实验失败,因为总有些人在那里食古不化。不过,富兰克林的时代,一大批职业学校已经兴起。其哲学就是推行富兰克林信奉的勤奋、节俭、审慎的生活态度,实用与自助的教育理念,鼓励人从自己内心的呼唤中获得力量和使命。富兰克林虽然是美国统治阶层的名流,但他的教育理念强调实用,和当时主流的大学所奉行的教育哲学已经分途。当时美国的生产阶层和上流社会对教育有不同的价值判断。乃至美国的“自动化之父”伊莱·惠特尼(Eli Whitney)1789年进入耶鲁时,和他共事的工匠为他惋惜:“唉,一个绝顶优秀的手艺人将被浪费在学校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