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今我来思鸡鹅巷(10)

作者:薛冰


如果说,在一九九一年,新上任的市委书记贾为国提出“老城区改造”这个口号的时候,古城金陵的居民多半怀着一种改善居住条件的期盼,那么,到了一九九六年,连选连任的贾为国豪迈宣言“全面深入改造老城区,加速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老城区的居民们却普遍感到忧惧: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要轮到自己离开祖辈生活的热土,离开温馨安适的家园,贷款负债,迁往人地两生的远郊去了。尽管每次拆迁都会有个别人家强硬反抗,甚至以命相搏,上吊自焚,但无不以失败告终。市民们除了接受这宿命般的安排,似乎再没有别的办法。

鸡鹅巷口的一条路障,让他们看到了自己的力量,看到了一条新的出路。从昨天到今天,在有关方面筹划对策、调兵遣将的同时,有关鸡鹅巷路障的消息通过口耳相传也已遍及金陵全城。每个曾经遭遇拆迁之痛的人,每个担心明天遭遇拆迁之难的人,都从内心里希望鸡鹅巷人的行动,能够取得胜利。这个胜利,也就可以成为他们将来援引的先例。

闻讯而来的市民越聚越多。被打乱了部署的强制拆迁队伍,完全陷入了市民的汪洋大海之中。

各家报纸、电台、电视台的记者,也都赶到了现场。他们不是不知道,这样的新闻肯定没有见报、播出的可能,但职业良知使他们不能不密切关注事态的发展,至少也要做好这一重大事件的记录员。多数记者聚在冲突中心的鸡鹅巷东口,采访,拍照,摄像;也有机灵的人,转到西头,在相对平静的北门桥下,向居民了解更多的内情。虽因宣布了要对乔家大院实施保护,拆迁队没有选择从鸡鹅巷西头突破,但居民们并不敢大意,乔传机还是带了一批人守卫着这里的路障。

韩云霈到报社点了个卯,就转回了鸡鹅巷。报社里的工作,紧张的是午后发稿编版,上午要空闲得多。他在路障的内侧目睹了事件的全过程,当围观的市民激于义愤自动加入进来,他就完全放心了。看现在的局面,不但鸡鹅巷拆迁的变数不可知,这个典范对今后全城的拆迁工作,都将产生重大影响,甚至会在金陵的城市建设史中留下一笔。心底抑制不住的兴奋,使他急于要找个人倾诉。

他又转进了七奶奶的小店。

乔思雨不在。七奶奶热情地招呼他来烤火。七奶奶的小屋正中,生着个小火盆。老人畏寒,又用不起空调,邻近街巷拆迁时,她就去拣些零碎木头回来,塞在床底屋角,留着冬天烤火。火盆上飘散着蓝蓝的烟气,让韩云霈想起在苏北农村插队时,农民们以“有烟才有人”铨释“人烟”一词的含意。

插队那几年,是他最好的青春年华啊,可惜都空耗掉了。

而此刻,鸡鹅巷口激昂的民众,仿佛又将他带回了青春时代。

他欣慰地告诉七奶奶,她的小屋不会被拆掉了。

七奶奶说,亏了有你们这些贵人,肯帮老百姓说话啊。

韩云霈说,他可不是什么贵人,也是个普通老百姓。主要还是乔家大院,是鸡鹅巷人敢于维护自己的权益,能够团结一心,共同奋斗。

七奶奶笑了,说,听你讲这些话,就不是平头百姓讲得出来的。

韩云霈不禁有些惶愧。在报社里待久了,这种套话,不经意就流露出来了。

正闲话间,乔传机匆匆过来,告诉韩云霈,好像来了一个大领导。韩云霈忙出门,在路障缺口处一张,认出是副市长赵如松。一辆黑色奥迪停在北门桥下,随赵如松走过来的只有一个秘书,腋下挟着公文包,手里提着个小喇叭。赵如松是分管“老城区改造”的副市长,此时此地,他能轻车简从现身,着实令人钦佩。韩云霈不想同赵如松碰面,虽然赵副市长未必认识他。他叮嘱乔传机接待时客气一些,听听赵副市长说什么,再考虑对策。

赵副市长是代表市委、市政府来处理鸡鹅巷拆迁纠纷的。他提出的处理意见有三条,第一条,停止强制拆迁。大明开发公司的拆迁人员和机械,马上退出现场;半小时后恢复供水供电,以保证鸡鹅巷居民的正常生活,请居民们尽快处理好家中的水电开关,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第二条,考虑到鸡鹅巷居民居住面积普遍偏小的实际困难,决定将拆迁补偿标准提高百分之五十,再给大家一个星期的时间自行搬迁,提前迁出另有奖励。第三条,乔家大院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不应划入拆迁范畴,必须切实加以保护。

他说,因为鸡鹅巷东口局面过于混乱,他无法进入现场向市民们宣布这三条意见,所以希望能从西头过去,以便直接与鸡鹅巷居民、与广大市民进行交流。

平心而论,这几条意见,表明了市里解决问题的诚意。乔传机与在场的几个人略一商量,便陪着赵如松赶往巷子东口,找了张小方桌放到路障缺口处,把赵副市长扶了上去。秘书举起小喇叭,要求大家静一静,听赵副市长宣布市里的解决办法。喊了几遍,也没有什么效果。赵如松接过小喇叭,开始宣布市里的三条处理意见。说第一遍的时候,底下一点反应也没有,似乎是没听清楚;他又重复了一遍,第二条刚说完,鸡鹅巷的居民就都拍起了巴掌。

韩云霈心头不禁涌上一股悲哀。中国的老百姓,真是太容易满足了。区区两三万块钱,就能让他们由衷地鼓掌。曾经的同仇敌忾,就在这一阵掌声中土崩瓦解。他们根本不会想到,市里既然开始让步,他们就完全有可能争取到更为优惠的条件。但他也无法责怪他们。市民们激于一时义愤,铤而走险,他虽然觉得痛快,可心底里其实也捏着一把汗,对这场对峙究竟如何了局,心中完全没有底,现在能有这样的结果,应该说是喜出望外。特别是补偿标准一下提高了百分之五十,每一户都可以多拿到好几万元,相当于鸡鹅巷人几年的收入,对他们是太有诱惑力了。

大明开发公司大约已经接到了通知,大型机械开始缓缓向后移动,大盖帽们和拆迁队的民工也就随着从人群里退出去。鸡鹅巷的居民纷纷回家照看电开关水龙头,果然不久水电供应都恢复了。外面围观的市民,眼看风平浪静,也就如退潮般地散去了。也有些人跟着进了鸡鹅巷,想看看乔家大院的“九十九间半”,结果大失所望,好像还不如要拆的那些房子周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