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秦汉:幻想小说的黑暗时代(1)

鲲与虫 作者:骑桶人


一、概说

秦灭六国后,焚书坑儒,不单可说是没有幻想小说了--简直就可以说是没有文学可言,吕不韦使门人著《吕氏春秋》,悬于城门,说能增损一字者赏千金,却不知是否有人将那千金拿到手,不过据我臆测,秦朝法令严酷,只怕是没有人敢去捋吕相国的虎须的。

在鲁迅所著之《汉文学史纲要》(此处之"汉",不是指汉朝,而是指汉族)里,秦之文章,只举李斯一人而已,此处我们也就略过不谈了。

汉武帝刘彻听了表面上是儒家而实际上是阴阳家的董仲舒的撺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方面提高了文人的地位,出现了司马相如这样的名家,另一方面也钳制了思想,如司马迁这样的不识时务者,难免要被割掉小鸡鸡。

文帝己好神仙,如贾谊之辈,兴冲冲到宣室去,以为皇上要问天下民生大事,结果却是"不问苍生问鬼神"--后来唐人张读还以此为由头作传奇集《宣室志》,这个且留到后面再说了。汉武帝刘彻对神仙的喜好比起他的祖父来更是变本加厉,当时刘彻的左右颇有几个装神弄鬼之辈,其中名气最大者非东方朔莫属,其他如栾大董仲君李少翁之流更是层出不穷,"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淮南王刘安作《鸿烈》(就是《淮南子》),里面除了上古和仿上古神话之外,便还有很多与神仙方术有关之内容。武帝之后,刘向作《列仙传》(虽然也有人说这不是刘向所作,但也没有太确实的凭据),更是纯粹神仙家言了,流风余韵下来,以至于志怪到魏晋南北朝时大放异彩,到唐时更演变为传奇,那已不仅仅是幻想小说的巅峰,简直就是中国文学的巅峰了。

但两汉委实也没有什么小说流传下来,现在能大致确定是汉时所作之幻想文学(当时尚没有严格意义之小说),据李剑国先生所著之《唐前志怪小说史》,除《列仙传》外,还有《括地图》、《神异经》、《洞冥记》、《十洲记》、《汉武故事》、《蜀王本纪》、《徐偃王志异》、《汉武内传》和《异闻记》,这还是李剑国先生的新论,如若按旧论,除了《括地图》、《列仙传》、《蜀王本纪》和《徐偃王志异》外,其余的其实大多是魏晋人写的。

这里面有几个关键词,比如西王母、杜宇、东方朔、刘安等,但最关键者,莫过于汉武帝。

二、汉武帝

汉武帝大概是中国历史上被恶搞得最惨的一个皇帝了。

《列仙传》里有一个著名的场景:黄帝--也就是那个叫做轩辕的咱们的老祖宗--在首山采铜,在荆山铸鼎,鼎成之后,有巨龙垂着胡须来接黄帝升天,黄帝之群臣或扯龙须,或攀黄帝腰间之大弓,争着要跟黄帝一起上天,但结果龙须脱落了,黄帝的大弓也掉了下来,群臣都从天上摔下来,仰头看着黄帝一个人升了天,呜呜大哭。

这个场景简直就是对汉武帝和他的群臣们的象征性演绎,但在这个残酷的现实里,作为黄帝的汉武帝并没有升天--在《汉武内传》,他被西王母和上元夫人大大地讽刺了一通之后,勉强做了一个地仙。他的群臣们--比如东方朔,倒似乎是升了天,但景况也不见得有多好:东方朔升了天大约也不过是继续偷他的仙桃;其次者如淮南王刘安(他是造反不成被刘彻砍了头),后来晋之葛洪作《神仙传》,说创造了"鸡犬升天"这个怪异场景的刘安到了玄洲(《十洲记》:玄洲在北海中……乃是三天君下治之处,甚肃肃也)之后,因为在众仙面前摆王爷派头,甚至还自称"寡人",被勒令去扫厕所了,心中颇郁郁。

现在,我们还是先回过头来,说说汉武帝刘彻。

最早开始恶搞汉武帝的是谁,不得而知,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始作俑者,是《汉武故事》,这文章旧题"班固撰",但显然是胡扯,但一定要说这文是谁写的,却也考证不来,大约是因为汉武帝毕竟要比陈凯歌同学强悍,没有人敢在恶搞了他之后,还光明正大地署上自己的名字。

刘彻之母名唤王姝儿,先已嫁给一个叫金王孙的倒霉蛋了,刘彻的继外祖父(也就是王姝儿的继父了)听一个相士说王姝儿天生贵相,要生天子的,就把她从金王孙那里夺过来,献给了当时的太子也就是后来的汉景帝刘启。刘彻从小就天赋异禀(这一点历史与YY小说总是惊人地相似),他的母亲生下他时梦日入怀,大约四五岁的时候,当时权势熏天的长公主刘嫖问他要娶谁做老婆,他又很乖巧地说"若得阿娇作妇,当做金屋贮之",阿娇却是长公主的女儿,刘彻长大后,果然是得长公主之力,做了皇帝,而阿娇也做了皇后,后来她因为和一个巫婆一起困觉,"相爱若夫妇",而被打入了冷宫;之后刘彻另立了长发美人卫子夫--也就是著名的大将军卫青的姐姐--为皇后;但最富传奇色彩的却是关于钩弋夫人的一段:汉武帝巡狩(不过是带着一大堆美人游山玩水)到河间一带,看到有紫青之气上冲云霄,望气的方士说那气的下面有奇妙女子,是天子的祥瑞,汉武帝兴冲冲地过去一看,是一个空无一人的荒馆--也有版本说是一个空棺的,且不理它。无论是空馆还是空棺,反正里面是有一个美人,一只手拳着,汉武帝让人把她的手掰开,几百个人上去,竟然都掰不开,后来汉武帝只好亲自上去,结果那手一掰就开了,于是便把这美人带回长安去,封她做了婕妤,还建了一个钩弋宫让她住在里面。这钩弋夫人"解黄帝素女之术"--什么叫"黄帝素女之术"呢?这个少儿不宜,我就不在这边多说了,大家自己回去翻《生理卫生》课本好了。总之汉武帝得了这个女子,不亦乐乎,后来钩弋夫人怀了孕,十四个月产下一个男婴,便是后来的汉昭帝。生下孩子后钩弋夫人对汉武帝留下了遗嘱,大略是说自己是从天上来的,来到这里的目的就是为了把这男孩生下来给你,现在我任务完成了要回天上去了。"言终而卒",下葬的时候,"尸香闻十余里",葬在云陵。葬完之后,汉武帝怀疑她并不是真的死了,便又挖开陵墓,一看果然是一口空棺,只有衣服和鞋子在里面。

在《汉武故事》中,还有一个神君也善"黄帝素女之术"。这神君本是长陵女子,死后为神,颇有灵验。她传授了汉武帝阴阳修行之道,汉武帝得此术后勇猛精进,"起明光宫,发燕赵美女二千人充之,率皆十五以上,二十以下",出行的时候"选二百人……载之后车。与上同辇者十六人",还自吹三天不吃饭没什么,但不能一天没有女人,这样的强悍状态一直到他六十岁开始辟谷的时候,才有所收敛。但是到他死后,又故态复萌,大臣霍光把汉武帝生前常常临幸的女人都派到茂陵(汉武帝的陵墓)去守墓,"自婕妤以下,上幸之如平生",直到霍光又派了女人去,茂陵里的女人达到五百个了,汉武帝才不再作怪。

当时修行"黄帝素女之术"的并不只汉武帝一人,长陵女子有一个妯娌叫宛若的,"亦晓其术,年百余岁,貌有少容",后来嫁给了东方朔,还为东方朔生了三个孩子。东方朔的侍女里面,有一个长陵徐氏,得东方朔传以要道,一百三十七岁了,不仅没死,还"视之如童女……善行交接之道",在京师里淫乱,"受道者皆与之通",后来被汉成帝刘骜赶到敦煌去了。而大臣霍去病,因为古板,不愿与死后为神的长陵女子交接,最后竟因"精气少"而又未得"太一精补之"而死去。

《汉武故事》后人多以为是为了张扬神仙道术而作,但在我看来却更像是一则政治讽刺小说,汉武帝在这里被恶搞成了一个荒淫无道之君,而所谓神仙道术,在作者眼里却多半是阴阳交接之术罢了。那些神仙家们,要么以大言欺君以求富贵,要么以修行之名行淫乱之实,十分不堪。

对汉武帝的恶搞并没有止于《汉武故事》,后来又出了一篇《汉武内传》,继续以张扬神仙之名行恶搞之实,并且其恶搞的锋芒更甚于前者。

《汉武内传》,旧题"班固撰",作者实不可考,李剑国以为是东汉末到曹魏时人所作,旧说则多以为是六朝时作品,这里姑且从李剑国说。

《汉武内传》在文采上胜《汉武故事》多矣,但通篇多是宣扬道教修仙之道,读起来很是沉闷。有意思的是写西王母下降的段落:汉武帝正与东方朔、董仲君在承华殿里呆坐,忽然看到一个美少女从天而降,"着青衣,美丽非常",好色如汉武帝者,难免目瞪口呆,想必是东方朔以眼神提醒,汉武帝才"愕然问之"。这美少女答道:"我墉宫玉女王子登也,乃为王母所使,从昆仑山来。"这王子登却是来为西王母打前站的,便如大国总统出访,要先派外交大臣先行准备一般。汉武帝便沐浴斋戒,俗事皆付与大臣,急巴巴地等着西王母来。到七月七日夜,先在大殿中"紫罗荐地,燔百和之香,张云锦之帏,然九光之灯,列玉门之枣,酌蒲萄之醴"(这些东西在汉武帝看来是珍宝美食,在西王母看来却大约是连垃圾也不如),到二更的时候,先是听到箫鼓之音、人声马嘶(大约是开路的随从侍卫,这排场让我想到《天龙八部》中的丁春秋)。半顿饭之后,西王母到了,与她随行的神仙有数千之众,"或驾龙虎,或乘白麟,或乘白鹤,或乘轩车,或乘天马","有似鸟集",西王母自己是"乘紫云之辇,驾九色斑龙"(果然最为尊贵),有两个侍女扶她上殿,那两个侍女也是不一般,"年可十六七,服青绫之袿,容眸流盼,神姿清发,真美人也",西王母自己自然更不用说了,"带灵飞大绶,腰佩分景之剑,头上太华髻,戴太真辰婴之冠,履玄璚凤文之舄。视之,年可三十许,修短得中,天姿掩蔼,容颜绝世,真灵人也。"绶带、佩剑、头髻、顶冠、鞋子等等,全都奢华尊贵,非人间所有。

这一段一层层推进,一层层衬托下来,把西王母的形象写得极是雍容华贵而又仙气十足,西王母的侍女们的名字也颇香艳又不失道气,如前已提到之王子登,之后又还有董双成、石公子、许飞琼、婉凌华、范成君、段安香、安法婴等等,安法婴所歌之《玄灵之曲》,其中有"遂乘万龙,驰骋眄九野"句,气象颇大,非《穆天子传》中"将子无死,尚能复来"的朴拙可比了。

这样层层衬托的写法后来颇有人效仿,《柳毅传》中写钱塘君一段,便与此如出一辙;至于众仙灵随西王母下降一段,直到蒲松龄写《聊斋志异》,其中《仙人岛》一篇,仍可见出影响。

但上述并非《汉武内传》之主体,作者之目的一方面自然在于宣扬道教,另一方面也在借机臭骂汉武帝。之后上元夫人受西王母之邀下降。这上元夫人讲话较无顾忌,直统统说汉武帝是"胎性暴,胎性淫,胎性奢,胎性酷,胎性贼",真是把汉武帝骂得狗血淋头惨不忍睹了。但毕竟还是传了天书给他,"帝以王母所授《五真图》、《灵光经》及上元夫人所授六甲灵飞十二事,自撰集为一卷……安著柏梁台上。"汉武帝自以为已得仙灵传授,升天可期,从此高枕无忧,"不修至德,更兴起台馆,劳弊万民,坑降杀服,远征外域",到太初元年(前104)的时候,天降大火,烧了柏梁台,《五真图》、《灵光经》及六甲灵飞十二事等等都消失不见。之后东方朔也乘龙飞去,弃汉武帝不顾了。不久汉武帝死去,葬在茂陵,"过太阴中炼尸骸,度地户,然后乃得尸解",算是勉强修了一个地仙。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