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地上宝物 地下宝藏(2)

龙凤之国 作者:(日)陈舜臣


 除职业盗墓者以外,还有少数为满足猎奇兴趣的盗墓者。前汉广川王刘去(武帝的哥哥刘越之孙,公元前91年为广川王)就是这样的人。他盗过战国魏襄王、哀王及其儿子,还有晋灵公等不计其数的陵墓,在《西京杂记》中记录了其中的十几例。据说,魏襄王的陵墓建成只约两百年就已被盗掘。哀王的陵墓被盗掘时,盗墓者花了三天时间,用铁水灌入墓中才将墓撬开。因棺柩是油漆混合兕角(野牛角)的棺材,用几寸厚的材料十几层重叠在一起制成,盗墓者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能打开。

    刘去为广川王,在金钱上并不拮据。他带领一群年轻无业游民盗墓,只为沉浸在猎奇虚幻的世界里。刘去的性格确实异常,嗜虐成性,后来汉朝廷废除他的王位,将他流放上庸地,刘去在流放途中自杀。

    盗墓不只是暗中进行,据陈琳的檄文记载,《三国志》中的曹操在军事资金拮据时就用盗墓进行补充,甚至军中连盗墓的官职都有,例如发丘中郎将(盗墓师团长)、摸金校尉(寻金部队长)。

    据说,为自己修建大规模陵墓的秦始皇,生前也因想得到吴王阖闾埋在墓中的3000支名剑而盗掘了他的墓。传说盗墓遗址成为水洼,这就是苏州虎丘的“剑池”。自己的陵墓建成不久就遭项羽糟蹋的秦始皇,也挖掘过他人的陵墓,真是有趣的事。

    进入20世纪后,军阀动用过军队盗墓,他们动员的是工兵。这样明目张胆地公开进行,已不能说“盗”了,这是20世纪30年代发生的事情。与有目的的挖掘相比,最近因建设工程偶然发现的陵墓遗址居多。半坡遗址是在发电所的基础工程建设中发现的。

    那个兵马俑也是农民在挖水井时,发现一些陶片后开始挖掘的。满城汉墓由演习中的士兵发现。

    马王堆是在医院建筑工地中挖掘地面时偶然发现的墓坑。传说那是五代时期被称为“楚”的小国首领马殷的墓,因此被命名为马王堆。但在1950年被断定为汉代陵墓,并指定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如果说马王是马殷(930年殁)之墓,应属10世纪的墓,但实际上是公元前2世纪的古墓。一般来说,称为古老的东西,实际上新的实例居多,而马王堆则属于相反的例子。

    马王堆出土的帛画描绘了神仙世界。孔子不谈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或者说“述而不作”,这种儒教体制成为主流后,总使人觉得在中国缺乏想象力。儒教被国教化以前,中国人能表现出充满想象力的活灵活现的神仙世界,就这一点来说,马王堆是有价值的发现。

    那么喜欢记录的中国人,关于兵马俑却没留下一个字的记述,这不仅不可思议,而且还令人深思。

    有史以来,地上的宝物当然被有权者占有,一般人极少有目睹的机会,这同宝物被埋藏在地下是相同的事。唐太宗将王羲之的书法真迹带进自己的坟墓,被人们说为愚蠢之举。可东西即便留在地上能否传到我们手里,也存在很大疑问。

    战乱是另一种愚蠢之举,还有无法避免的天灾人祸,地上宝物的遗失率不是反而更高吗?

    宝物落入王侯贵族和富豪之手,他们的权势究竟能持续多久也是未知数。所以人们希望收藏家能有效地将所搜集的一部分宝物公开。在书画方面,没有照相和复印技术的时代,观赏真迹和临摹书画珍本是绘画人的职业训练。清代扬州的收藏家将自己的收藏品借出,因此扬州成为当时中国的书画中心,可以令人联想到称为扬州八怪的画家层出不穷的盛况。

    在寺庙中,供人们欣赏的书画类作品,不知培养了多少人的艺术欣赏能力,这种作用不可估量。

    每当参观这种精选国宝展览会时,不禁想起先辈们的艰辛。过去的人用“眼福”来形容欣赏这些宝物时的兴奋心情,我想不仅是大饱眼福,还应视其为心中的幸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