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史记卷一百三十 太史公自序列传第七十(1)

白话史记(上中下) 作者:司马迁


     
  在古代颛顼帝(黄帝孙,昌意子,建国于高阳,在位七十八年。)曾命南方首长名重的专管天事,北方首长名黎的专管地事。在唐尧虞舜的时代,重黎的后嗣仍旧掌管这一方面的职事,直到夏商二代,重黎氏掌管天地诸事,做得很好。到了周代,受封程国伯,表字休甫的,便是重黎的后裔。当周宣王时,南正黎的后代脱离了世掌天地的官守,别为司马氏。从此司马氏便世代掌管周史。周惠王、襄王的时候,司马氏离开周朝到了晋国,晋中军官随会逃到了秦国,不久司马一族又转入少梁。
  
  自从司马氏离周往晋,这一族人,便分散了,有的在卫国,有的居赵国,也有些留在秦国的。在卫国的一支,名司马喜的,做过中山相。在赵国这一支,因善剑术而显名,蒯聩便是这一支的后嗣。在秦国的名司马错,和张仪争论,秦惠王就命错为将带兵伐蜀,攻下蜀地后,就命错作郡守。司马错的孙儿司马靳,随事秦武安君白起。这时少梁已改名阳夏。靳和武安君大败赵兵,坑杀赵长平军数十万,回到秦国,靳和白起都被赐死在杜邮(在咸阳西十里),靳葬在华池这个地方。靳的孙儿名昌,昌做过秦国的主铁官。当秦始皇的时候,蒯聩的玄孙名邛的,曾为武信君的部将,巡察朝歌一带。这时天下大乱,诸侯擅自封王,项羽封司马邛为殷王。汉王刘邦领兵伐楚,邛降了汉王,邛原有的封地,改置为河南郡。司马昌生无泽,无泽做过汉长安市长。无泽生喜,喜做过五大夫,死后,都葬在高门。喜生谈,谈为太史公。
  
  太史公掌管天官的职务,和民政无关,比较轻闲些。他的儿子名迁,迁生在龙门,在黄河以北,龙门山以南这块地方,过着耕种牧畜的生活。十岁的时候,诵读古文经书。二十岁,从北方南下游历淮河、长江一带,曾经登上会稽山,去探寻民间传说已久的禹穴,勘察大舜所葬的地方九疑山。顺道渡过沅水、湘水,再北返渡过汶水、泗水,到过齐、鲁两国的大都市,同当地的学士大夫讨论学术,观察孔子在阙里等处留下来的风教,在邹县峄山举行过古代乡射大典。在鄱县、薛县(属鲁国)、彭城等地,也遭遇到一些困难,再经过梁国、楚国回到了家乡。这时迁作郎中,奉到汉朝使命,往西方征讨巴蜀以南等处,往南经略邛、笮、昆明等据点,有功班师回朝。
  
  在这一年内,武帝建立汉朝的射禅大典,可是太史公因事留居洛阳,不能参与这一盛典,含恨将死。他的儿子迁恰在此时结束西征的使命,回来在河洛地方拜见了父亲。太史公紧握迁手哭着说:“我们先代,本是周朝的太史,远在古代唐尧、虞舜时做过南北正,功名显赫,主管天官事物。后代中途衰微,祖业将会断送在我的手中,你若能重做太史,就可以上承祖业家学了。现在皇上承接千年以来的大统,封祭太山,我未能从行,这是命运啊!是命运啊!我死后,你一定作太史(这是专家,别人不能作),如作太史,切勿忘却我想要完成的著作啊。讲到孝道,自然从侍奉双亲开始,其次便是忠于君上,最后是要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流芳万代,使得父母也能分享一份光荣,这是孝经中最重视最要紧的几点。我常想到,天下的人称颂赞扬周公,是因为周公能够撰述歌颂文王武王的德业,宣扬周召二公的风教,表达太王王季的思虑,再上推到公刘,这样追述周代历史,来推尊他们的始祖后稷。这就是孔子所以称周公为‘达孝’(通贯古今的大孝子)的道理。可是到了幽王、厉王以后,平治天下的王道没有了,礼乐教化也式微了。孔子不得已要振作颓废,修复旧业,于是整理《诗》《书》,创作《春秋》,学术界到了现在,仍奉此书为宝典。从鲁哀公十四年猎获麟兽,春秋绝笔,算到现在,已四百多年,列国相互兼并,以攻战为能事,没有人过问历史方面的事。可是汉朝开国,海内已经统一了,这四百多年中间,可想到有很多明主贤君忠臣死义的人士,我做太史,没有把他们记载下来,断绝了天下的历史,我非常恐惧,内心时刻不安,你该仔细地考虑考虑吧!”迁低下头流着眼泪回答说:“儿子虽不才,情愿将先人所积存下来的重要史料,全都加以编撰,不敢缺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