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可避免的经济全球化(16)

中国经济十年螺旋 作者:中央电视台《中国财经报道》


 

第五,全球范围劳动力贬值,第三世界深受其害。一位新西兰学者写道,全球化的成本大量转嫁给劳动者尤其是第三世界劳动者。残酷竞争中降低成本变为扩大事业和削减工资,“对全球市场份额的争夺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劳动的贬值”,“公司正在不断增加其利润,而工人则在丧失其生存基础”。两位德国作者的畅销书《全球化的陷阱》有一节标题就是“用付给1个瑞士人的钱,可以雇用3个印度人”。该书详尽分析了所谓印度软件的发展,不过是西方公司在那里支付低工资。然而西方公司已经在瞄准俄罗斯、东欧而后是亚洲“工资开支低得不能再低的国家和地区”。

第六,西方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第三世界国家相互之间,以及第三世界国家内部的地区、部门、阶级之间贫富差距拉大。世界银行1998年世界发展报告提供的材料表明,比尔·盖茨财产净值510亿美元,相当于乌克兰1997年5000万人口的国民生产总值(524亿美元),盖茨等美国四大富豪的财产净值达到1530亿美元,相当于巴基斯坦和菲律宾两国1997年亿人口的国民生产总值。

美国开发银行1998年的一份调查报告承认:平均来说,拉丁美洲国家的国民收入差距是世界上最大的。据说墨西哥属于得到全球化甜头的第三世界国家,按其国家统计局的数字,贫困家庭占,富人更富的同时平民的收益却在下降,差距进一步拉大。时任巴西劳工部长安德列·乌拉尼承认,他的国家并不穷,但是在财富分配上出现了世界最不平等的现象,只要给占人口1%的富人增税10%,并把增税部分分给穷人,就会减少这种现象。阿根廷一家报纸说,20世纪90年代拉丁美洲经济有所增长,“然而不平等却让人非常扫兴”,“社会不平等使目前的经济动荡给拉美政府造成了极大危险”。

第七,第三世界的依附性加强。在西方的导演和胁迫下,非洲私有化浪潮使600多家国有企业将近半数转为私有企业,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包括金融、能源、电信、交通等部门大多落入西方人之手。在拉美,1990~1996年,西方跨国公司抢占了的生产销售份额,最大的100家跨国公司的子公司年平均销售额比拉美自己最大的100家企业的平均销售额多亿美元。电信业被看做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1998年7月,西方一次性干净、彻底、全面瓜分和歼灭了巴西电信产业,接着是巴西圣保罗电力公司、巴西国际石油公司、南里奥格兰德电信公司和巴西雷亚尔银行的拍卖。阿根廷80%以上的国有企业被外资收购,外债高达1200亿美元,每年仅还本付息即需180亿美元。银行90%的股份被私有化后,阿根廷还出售了布宜诺斯艾利斯和科尔瓦多的核电站及邮政部门。秘鲁的14家电力公司、萨尔瓦多的全国电信局和灯具公司、危地马拉和厄瓜多尔的电信公司都被出售。由于金融危机,美元正在大举进入亚洲。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牵头,注入1000多亿美元的贷款进行援助。1988年11月发表的联合国贸发会议报告称,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呈上升趋势,原因在于第三世界国家仿佛“火灾后受灾物资大拍卖”,“鼓励外国在亚洲投资的因素包括廉价资产”。

第八,美国文化渗透第三世界。美国《读者文摘》48种国际版的发行量为2800万份,《大都会》有36个外国版本,总发行量为720万份。该报援引美国商务部的数据说,1996年美国软件和娱乐产品世界市场销售额602亿美元,超过其他任何行业。“这些统计数字表明,自从1991年苏联的解体使世界各地的市场向美国开放以来,美国知识产权的出口额上升了近94%,这还不包括每年由于盗版而造成的不计其数的损失”。美国文化霸权主义不仅在第三世界国家,而且在其他西方国家都已引起关注和不安。作为美国世界战略的一个环节和步骤,它着意在全球特别是在第三世界普遍制造对美国的迷恋、敬仰和崇拜。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