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尽显异彩的天津城:天津商人独衷的生意

话说津商 作者:宋美云


天津春节前的“年货市场”、“鸟市”、“鬼市”为商贩们提供了能赚钱的好机会。

天津人过年有自己独特的年节习俗,到年货市场购物是天津人过年时最重要的活动内容。到20世纪30年代,天津的商业中心逐渐转向了租界,但春节来临,天津人置办年货可以不去新的商业中心逛劝业场、中原公司或某些大型商场、菜市,但繁华、热闹的天后宫是他们必须光顾的地方。因为这里曾是天津早期最大的年货市场。临近大街的墙上到处贴着“年年在此”的红纸黑字的纸条。

每年的“腊八”一过,卖鞭炮、麦芽糖、糖瓜和香蜡的小摊就陆续上市了;到腊月十五,便进入了高潮,俗称“上全街”(“街”在此处读gai,音该),所有经营年货的大大小小的摊贩倾巢出动。这时满街都是摊点,到处都是红红绿绿的商品和抑扬顿挫的吆喝声。

这里的有些商品是从农村趸来的,相当一部分则是自己手工制作的,而最能吸引人的,是大量天津卫的传统土特产品。这些产品概括起来,大体可分为祀神用品、民俗工艺美术品、食品、蔬菜副食品、肉禽水产品、民间玩具和生活日用品。

享有盛誉的天津特产“刘海风葫芦”,选料精良,做工精细,坚固耐摔,轴轮润滑,音质优美,抖动起来,穿云裂石,绕梁之声令人陶醉。每年,它与“老寿星”牌空竹都会在天后宫年货市场展开激烈的竞争,比质量,比价格。两个摊位前经常站满了观赏的顾客。

除了空竹,天后宫年货市场的知名产品还有号称“鬼脸张”的“鬼脸”。所谓鬼脸,其实就是京剧脸谱的假面具。随意表演着孙悟空、猪八戒、张飞、焦赞、关公等各种形象。大人看来,别具情趣,儿童就更是喜欢。

“气球张”的大大小小,红红绿绿的气球,将节日氛围点染得格外浓重。宫北大街及福神街出售的“南鞭北炮”尤为天津人所喜爱。千姿百态,夺目争辉的灯笼挂满市场。

天后宫年货市场的商品是最具津门特色的。依照天津民俗,春节用品,从供神到供人,吃、玩、用、穿可以说是一应俱全。在天后宫年货市场上,地方土特产品和独具特色的工艺品“绝活”渲染出浓烈的乡风乡俗。

也正因如此,天后宫年货市场才对普通百姓极具吸引力,让人经年不忘。特有的年俗在天津人心目中经久不衰。现在,宫南、宫北大街仍是天津的“中国味、天津味、古味、文化味”的十景之一。

天津养鸟的人用现在的时髦话可称为“养鸟族”。他们以养鸟、玩儿鸟为生。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天津的鸟市已经是华北,乃至全国各地经营鸟、虫、小动物的商贩们最愿意去的地方。有时外轮水手从国外带来鹦鹉、小猩猩、小豹、小熊等,也弄到这里卖。老天津最知名的鸟市,是地处老城东北角的河北鸟市。这块方圆不过百亩,长不足200米的鸟市大街,人潮如涌,热闹非凡。每天除遛鸟的、挑担的、摆摊的和卖鸟、虫、鱼的,还有卖吃食的。此后,在这条街上陆续出现了固定的摊位和店铺,带动了鸟市生意的兴隆。

相传天津的“鬼市”最早形成于19世纪末,在西关街烈女祠附近,最初上市者不过三四十人,俗名就叫“穷汉子市”。后来,这个市场迁至西关街老爷庙附近,正式摆摊的也出现了,渐渐形成了一个破烂旧物小市场。1930年这个市场移到西广开。一般早上二三点钟开市,市场上即灯火荧荧(那时每一个摊上点一盏小气灯),人影幢幢,喧哗吵嚷,交易在乱坟间进行,简直犹如鬼的世界。于是人们给它起了个绰号叫“鬼市”。

这里的一些卖货人由于物品来路不正而心怀鬼胎,恨不得很快把货物卖出去,致使有些会买货的人常以极少的钱买到价值很高的衣物,特别是古玩字画之类,转手就会大赚一笔。它吸引了许多人到这里来“淘金”。

拿到鬼市上卖货时的欺诈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总括起来如“分别看货法”、“趁夜出货法”、“架托卖货法”、“调包卖货法”、“大包卖货法”等多种以假乱真的办法。因为“鬼市”不是正式的商业区,比起别处来,更是个藏污纳垢的场所。除了买卖中的欺诈行为,其他各种丑恶现象也比比皆是。总之,鬼市的骗人方法五花八门,数不胜数。或许当今“借故碰瓷”的办法就是从这里传出来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