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津城中的买办商人:机会留给有心人

话说津商 作者:宋美云


人们常说,有心人是不会让机会从身边溜走的。显赫一时的近代天津买办们就是一群这样的有心人。

清末民初,天津出现了当时最大的洋行或银行服务的“四大买办”,即怡和洋行的梁炎卿、太古洋行的郑翼之、汇丰银行的吴调卿以及道胜银行的王铭槐。后来的人们经常把他们的名字和这些洋行或银行连在一起。然而,买办毕竟不是独立的商人,他们依附的是外国洋行的实力和特权。因此,当他们踏进洋行的大门,就暗中发誓升当买办的志向。

汇丰银行买办吴调卿幼年时家中生活艰难,曾在一家笔庄当学徒,在上海当过外轮的跑舱。17岁时,吴调卿进入汇丰银行华账房做练习生。他利用工作余暇,自学英文,逐渐得到总行买办和洋人的器重。1880年,汇丰银行筹划设立天津分行,吴调卿经过上海总行买办的保荐,到天津参与筹备。1882年天津分行开始营业时,吴担任首任买办。

怡和洋行买办梁炎卿1852年出生于广东南海县佛山。其父梁伯田,早年曾远赴南洋一带经商,赚了一笔钱财后回到家乡置田为生。梁炎卿是梁伯田的独生子,18岁时被送到香港皇仁学院读书。在19世纪,香港是中国买办的训练基地,许多广东的年轻人就是在那里得到基本的语言训练和商业知识教育后,开始走上当买办的经商之路。香港三年的学习,为梁炎卿后来当买办奠定了根基。1872年,20岁的梁炎卿读完中学课程后,进入上海怡和洋行当练习生。聪明能干的梁炎卿不久即升任写字(Junior Clerk,即低级职员),每月有薪水三两。由于梁炎卿善于经商之道,行为处事老实顺从,英语十分流利,颇为怡和洋行的英国人所赏识和信任。1874年,梁炎卿调到天津怡和洋行,任天津分行的大写(Senior Clerk,即高级职员)。

太古洋行买办郑翼之出身于广东香山一个富农家庭。他的家乡紧靠澳门,当地人都把当买办作为求取富贵的捷径。郑翼之16岁时随长兄到上海太古洋行当学徒。太古洋行上海总行的买办历来由广东莫姓把持,经过他们的援引,郑翼之得以进入太古洋行的洋账房做练习生。由于他全力学习英文,得到洋经理的赏识,当1881年太古总行决定到天津设立分行时,他跟随来到天津。五年后,郑翼之工作努力,赢得上司的信任,当上了首席买办。

天津宁波帮异军突起与广东帮争衡中,最早成名的浙江买办就是王铭槐。他之所以来到天津并得以发迹,完全是借助了浙江同乡的关系。他最初在上海商业大亨叶澄衷所开的老顺记五金行学生意,1880年被派到天津担任老顺记五金行的副理。通过叶澄衷的关系他又结识了与李鸿章关系非常密切的上海商人严筱舫,进而认识了李鸿章。他最初进入德商泰来洋行时,正值李鸿章热衷于办洋务,发展军事工业,创建新式军队。甲午战争期间,王铭槐通过德国洋行为李鸿章购入鱼雷艇和其他军火,不仅赚了大笔的佣金,还得到了李的赏识,又被举荐到与李关系密切的华俄道胜银行充任买办。

如果说,天津的南方籍买办大多从上海调来或由同乡引荐进入洋行,雍剑秋却是个例外。早年他在上海学习英文,以后就学于香港英国教会学校,又在新加坡读完大学。他练就一口流利的英语,同时也懂德语,为他日后的买办生涯准备了条件。1900年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时期,雍剑秋充任上海一个慈善团体的翻译,娴熟的外语和翻译的身份,为他提供了与外国人打交道的机会。由于他出面救助清政府官僚贵族使他们免遭外国军队的侵扰,又结交了许多清廷上层亲贵。当他随后决定在京津谋求发展时,特殊时期结交的这些关系成为他成功的最大资源。1910年,他遇到了当初在北京结识的德国军官包尔德,并被介绍到德商礼和洋行任买办。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