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独辟蹊径 精勤增新:多项经营可避风险

话说津商 作者:宋美云


根据韦氏大辞典的解释,灵活性就是指对变化中或变化后形成的新环境的应变或适应能力。对工商企业来讲,也可以把灵活性解释为对变化或变化后形成的新形势,迅速而又节省地做出反应或与之保持相适应的能力。

天津东亚毛呢纺织公司的创始人宋棐卿早年就立志创建毛纺织工业,走“实业救国”之路。

1918年曾赴美国学商的宋棐卿,多次到当地著名的企业实习考察。回国后,先在山东济南试办毛织厂,因经验不足未告成功。此时的宋棐卿并没有灰心,而是下决心再度出洋研究,派遣技术专员赴欧美各国专门考察研究纺织。

1932年,鉴于当时原料供应、产品销路等都比较好解决,加之本公司又拥有专门的技术人才,所以,宋棐卿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向英国订购了机器,用澳洲进口的毛条做原料,在天津意租界暂时租用一处厂房(今建国道一带),经过各方奔走筹备,历尽艰辛,终于在天津正式创办了东亚毛呢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亲任董事长兼总经理。于1932年4月15日开工,同年秋季正式生产“抵羊”牌毛线。经过一年的奋斗,1934年东亚公司的营业渐佳,毛线的年产量从最初的15万磅增加到100余万磅。随着抵羊牌毛线在社会上的认知度的不断提高,当时已经成为妇孺皆知的著名国货产品。1936年东亚公司的资本达到100万元,它的股东几乎遍布全国各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毛线原料进口十分困难,东亚公司生产每况愈下,又逢日军对各种物资的严格控制、检查,并不断对东亚进行威胁,企图以合营方式吞并东亚,使东亚陷入困境。1941年,“欧战风紧,敌军强征物资,勒令加工之事急如星火,东亚公司亦在被迫之下接受一部分麻袋加工任务。”在日军逼迫下,为了求得生存,宋斐卿不得不承担了为日军加工麻袋的任务,东亚麻厂正式成立。沦陷时期,宋棐卿鉴于日军对毛麻等物资的严密控制,为了使东亚避免因开不了工而倒闭,他使出浑身解数来维持东亚的生产。

1943年,“因敌寇统制毛麻益严,营业愈不易进行,不得已遂又添办化学厂,制作西药成品及工业化学品,以期躲避敌寇之统制,而勉资维持。”他在原有的股金基础上,又增募到新股,投入创办了化学厂。其中,原有毛纺厂股东的增资只占60%,而另40%则让给医药界人士投资,名为“医药股”。这样一来很多医生、护士、药商都成了东亚的股东。资金很快筹集齐后,添置了机械仪器、图书,聘请了国内著名医药学博士。新建的药厂名为东亚化学厂。

化学厂生产的西药销路甚好。其中以脑得康、克蛔宁、止痛片、咳嗽糖等最受欢迎。各种产品年总产量达到15万管(盒)。该厂虽然存在时间不长,但当时对东亚公司逃避敌伪的经济压榨和维持资金周转,起了一定的作用。

办化学厂的同时,宋棐卿还于1944年设立了福隆商行和新中商行。这两个商行表面上与东亚无关,实际上是为东亚服务的。福隆行专卖东亚委托出售的产品,同时帮东亚收集市场动态、转移资产等;另外还要推销东亚公司的各种产品、交换物资,以保证资金周转。

新中行与福隆行的经营内容差不多,不同之处在于它还经销东亚生产的麻袋及各种西药。1945年东亚公司又设立了一个广信行,(股票交易所)专门经营东亚的股票,利用资本市场,为东亚公司积累资金。宋棐卿就是采取了上述种种方式与日军周旋,使东亚公司得以在夹缝中生存、发展。

发现机会的能力是以个人对产品及市场的认识的经验为基础的,才能对各种风险机会产生一种特别敏锐的“慧眼”。宋棐卿就是用这样的一双“慧眼”准确灵活地把握着企业的命运。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