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竞争图存经营有术:扼腕长叹思变通

话说津商 作者:宋美云


宋则久经营的中华售品所1913年开张。在各地设外庄中,上海采购庄设立最早,经营时间最长,派出的人员都是经过严格筛选。上海的业务也最多。后又在青岛、郑州、蚌埠、徐州、太原、归绥、营口等地开设分所,太原分所营业长达14年。1937年前后,天津国货售品所的分所、分庄遍及北平、天津、河北、山东、河南、陕西、山西7个省市,职工最多时总计三百余人。这些分庄、分所在提倡国货运动中起过一定的作用。国货的提倡,由天津总所辐射到全国各地。

尤其是上海分庄,派驻经理时,宋则久反复考虑,最后选中李士钧。在谈话中,从生意、经营、办事及思路多方面对其进行认真考察,谈罢,宋不动声色地挥挥手:“你可以走了。”不久李士钧被任命为上海分庄经理。上海是花花世界,交际应酬很多,李士钧回忆这段经历时,戏称自己每年置一套西装好比演戏的行头,只是出外交际才穿,平时只穿在售品所时的朴素衣衫,精力主要放在经营上。他每天晚上11点左右与天津通话,通报行情,并与上海报关行建立固定联系,当得到有船来的信息,及时将货发走,赢得时间。

20世纪30年代末期,宋则久迫于时局的不稳,调整了业务方向,眼光投向内地,他把原总所门市部的货物转移到西安、太原,准备在内地再展鸿图。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上的炮声响了。全民抗战开始,使售品所这一转移计划未能完成。济南、北平、太原等地先后沦陷,当地分所业务停顿,只剩下天津国货售品所暂时托庇于法租界内。

日伪统治下,暗无天日,民生凋蔽。天津国货售品所不断接到匿名来信,威胁警告不许再用“国货”二字。一时各地分所职工也纷纷受到人身、人格上的损害和威胁。售品所各分所货源不足,销售额减少,费用的支出迟迟减不下来。在此困境下,售品所做出节省开支的应急措施。经董事会决议,将字号中的“国”字改为“百”字,一律更名为“天津百货售品所”。

尽管此次改名对员工有许多地方不能自圆其说,但为保证营业安全,不得不出此下策应对顾客和日本人。1938年初,售品所将计划公告与众:

首先是用变通的办法。改组是非常时期之非常办法,又是应付预备将来之办法。所谓非常时期之办法是因天天有买主警劝说:“你们还是改变改变宗旨吧,如不改变,我们到你这儿来买东西会有些怵头。”又有维持会委员警告说:“你们尽早改变宗旨才好,如待发生事故,临时再办不易。”在此情形之下,无法应付。所谓预备将来,是因本所理应创办国外贸易。因国外侨胞欢迎国货甚烈,应先从南洋下手,只因人才与钱财的关系,未能及时进行,大局定后,当系其时。贩出国产得价当然必贩回外货(大概皆贩原料生货或半熟货),此为国外贸易之常规和定理,那时当将“天津”二字再改为“中华”,称中华百货售品所。

其次是向西部发展。开发西北是售品所向外发展的目标。1935年12月,西安分所开办。虽处内地,无外寇骚扰,依然是在困境中崛起和生存的。售品分所草创初期,西北处于半开化状态,建设正在改进时期,远未完善。因此处于这种环境下,可谓是困难重重,再加上风俗人情,语言习惯都与平津不同,外地人感到诸多不便。但西安分所成立一年后,由于员工的勤奋和努力,营业已见起色。

再次是坚持出售真货。出售真货是售品所一贯的方针。一些商家看到售品所吸引了顾客购买力,营业额大了,就说有洋货掺卖,有走私之嫌疑。售品所立即对外宣称:“本所专售国货二十余载,已有相当历史,焉畏一时之谣传。真金不怕火炼。是非自有公论,不争自倒,与本所有利而无害。”要求店员售货时:态度热情,要虚心,不排外,说话平和、大气;不与人争,而与人和,达到顾客的满意。

此时宋则久已经是70多岁的人了,依然关心着时局,每天看报。面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沦落,他在隐忍中等待着,积蓄着,一句唐诗常常浮现在他的心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为了适应形势的要求,宋则久希望通过售品所的变通,在竞争场上赢得自己的生存空间。宋则久曾经自负地说:

“我生性坚忍不拔,要做的事,决不中途罢休。”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