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营商观念:知人善任商业兴

话说徽商 作者:李琳琦


商业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商业经营的成败。

身为徽商后代的清代著名理财家、经济思想家王茂荫在总结徽商的经营之道时说:

(以商贾之道言之,大抵能创一肆守一业者,其人必工心计,习俭勤,且旦夕以身入其中而又知人而善任,非是则败。”)同时,他又说,一个商人业主纵然“有资本巨万”,如果用人不当的话,“不数年而覆者矣”。

从王茂荫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得知,徽商之所以能在商界纵横驰骋300余年,与他们知人善任、拥有正确的人才观念是分不开的。

徽商选人,以德才为本。在德、才两方面,徽商首先看重的是“德”。因为只有品德高尚、忠厚诚信的人,才能在商业经营中“铢两不私”,才能与人坦诚相处,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关系,才能上下同心,配合默契。歙县人闵世章就是“以忠信”而被同乡商人聘为掌计的;歙县人江明生也是因为“诚笃谙练”而被同族的一个大盐商聘去管理扬州盐务。

徽商选人,在讲究德的同时,也很重视一个人的能力。尤其是在一些需要技术的行业,为了在竞争中获胜,徽商往往不惜重金将一些能工巧匠招募、延揽到自己的麾下。如清末徽州最负盛名的胡开文墨业即是如此。胡开文墨业的创始人胡天注在承顶其岳父濒临倒闭的“汪启茂墨室”之初,并没有急于扩大生产规模,而是将资金用来购买上等原料,聘请能工巧匠制模做墨,努力创制名牌产品,打开市场销路。在汪启茂墨室改名为胡开文墨店之后,胡天注的后继者们也都将延揽招致人才一事摆在墨业经营的首位。胡开文墨之所以能够享誉海内外,与其创始人和后继者重视人才是分不开的。

徽商用人,大多能够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尤其是那些富商大贾,他们往往并不直接从事经营活动,而是聘请代理人或副手代替自己经营。

如歙县商人许翁在江浙两省设有40余所典肆,每个典肆均聘有管事经理,许翁自己则常年居住在家乡。

有些徽商只管大的经营策略的制定,或者坐镇总店,而分店则择人管理。如休宁商人孙从理在浙江吴兴经营典当业,因为经营得法,生意非常兴隆,于是他又陆续在吴兴周围地区设立了许多分店,每个分店都有专人管理。

为徽商主持经营的代理人或副手,在具体的商业经营活动上一般不受店主限制,有着较充分的经营自主权。如清代徽州人胡孔昭,因家境贫寒,受聘于徽商鲍某,接受重资,远涉施南、黔江等地经商。他时而做粮食生意,时而做布业生意,完全自主因时而变。再如黟县人余蔼三,虽然有志于商,但念家中有老母健在,不忍远离。适逢亲戚中有人在距离黟县县城不远的渔亭镇经营盐业,要聘他为经理,蔼三便赴任。他虽按业主的旨意专营盐业,但在购销货物的数量、时间和价格等方面却有着充分的自主权。

知人善任、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人才观是徽商经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们能在激烈的商场角逐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