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徽商精神:脚是亲,手是亲,捏起拳头靠自身

话说徽商 作者:李琳琦


徽商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他们的创业精神因素大都源于“儒道”。儒道在创业上向来提倡“劳而不怨”。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的话在他们眼中都是至言真理。

徽商结合自身实际,认为“发大财”就是自己将要承担的“大任”。要担“大任”、成“大业”那么就要苦心志,劳筋骨,饿体肤,空乏自身,承受一切的苦难。如此,徽商在脑海中就树立起独立自主的奋斗精神。

脚是亲,手是亲,捏起拳头靠自身。

这就是他们常说的谚语。虽说由于宗族亲缘关系,徽商之间有相互提携的传统,但同时他们自己也深知,创业的成功主要靠的还是自己的努力。

从出外做学徒学习生意开始,他们就逐渐养成积极上进、独立自觉的精神。家境的困苦,使不少徽州子弟年纪轻轻便出外学做生意。他们一般首先要到亲友店铺里当学徒,学徒的生涯是极其辛苦的。绩溪有首《写封信》的儿歌:

写封信,到徽州,俺在杭州做伙头。一日三餐锅焦饭,一餐两个咸菜头。

这样艰辛的生活条件,没能使他们受挫,“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反而更激起了他们独立自强的精神。

歙商鲍直润,14岁就到杭州学做生意。店铺规矩,初来的学徒只能从事洒扫等杂事。所以,鲍直润在店铺里呆了半年,一天到晚只是做洒扫等小杂事。鲍直润想到什么也没有学到,心里很是焦急,于是私下与同伴说:“我们来到这里,谁没有光大门庭的愿望呢?半年过去了,可师傅却始终不教我们(做生意)。这样下去,如何是好啊?不如我们互相帮助,定下约定,如果有人学到了什么知识,一定要相互转告不要保密。大家共同努力,共同学习,这样我们就可以事半功倍了。”

这些话不知怎地传到师傅的耳朵里,师傅非常赞赏他,觉得他是可造之材,于是倾囊相授。学徒结束后,鲍直润走上经商之路,他发扬自尊自强的精神,努力经营,不出几年,生意大获成功。

学徒是如此,经商过程中,独立自强的奋斗精神,更是被徽商发扬得淋漓尽致。

明朝徽商潘侃年少时随他的叔父们到四川经商。潘侃精明能干,善于经营。不久,潘侃发现叔父们不善于经营,一心只想赢利,往往弄巧成拙,自己的一些正确意见往往不被采纳,心里很是焦虑。他心想这样下去,生意怎能做成功!潘侃便向叔父们要求分资独立经营,但叔父们都不同意。这时潘侃的父亲前来,于是潘侃拿了父亲的一些资本,决心独自闯荡商海,他对父亲说:“优秀的商人应该善于观察市场行情,根据商品供需变化,从事长途贩运贸易,这样才有可能获得成功。而像现在这样困守一隅,固守自封,生意怎能获得成功呢?”于是潘侃独自离开四川,远到江苏扬州、苏州、汉口等地贸易。由于他放开手脚,瞄准市场供需,大胆进行长途贩运贸易,很快,便大获成功。

据记载,明朝中叶徽州的休宁、歙县、祁门等县,在家种田的人户只占十分之三,而出外经商的却占了十分之七。在这样多的经商人口中出自地主缙绅家庭的只占少数,大多数商人都是出身寒微,受环境所逼不得不出外经商。他们在经商之初只能从小本生意做起,但他们却有一种不怕艰苦、努力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在商业活动中能够经受住各种挫折,进而把生意越做越活,逐渐发财致富。徽州的一些豪商巨贾往往就出自他们之中。像潘侃这样的徽商就是典型代表。

在他们身上,我们能挖掘出一些共同的东西,就是不安于贫困,也不固守自封,失败绝不气馁,他们更多的是相信自己,依靠自己,发扬独立自强的奋斗精神,坚决与困难做斗争。就是他们使徽州商帮越来越活跃,影响越来越大,最终发展为执明清商界之牛耳的著名商帮。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