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钱势之交:“以布衣上交天子”

话说徽商 作者:李琳琦


在扬州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乾隆皇帝在扬州瘦西湖中游览,船到五亭桥畔,转身对扬州的陪同官员和盐商说:“这里多像京城北海的琼岛春阴啊,只可惜差一座白塔!”第二天乾隆再游西湖,竟然看见五亭桥旁一座白塔巍然耸立。乾隆皇帝大为惊讶,忙问何故。身旁的太监跪奏道:“是盐商大贾,为弥补圣上游西湖之憾,连夜赶建而成的。”一夜建成一座白塔,虽神仙亦不可为也!乾隆认为这肯定是盐商用盐包堆起来的假塔,用来糊弄自己。于是非要近看不可。走近白塔,用手一敲,竟然是砖石所砌!乾隆皇帝于是感慨道:人们都说扬州盐商富甲天下,果然名不虚传啊!

那么,以徽商为主体的扬州盐商,为何不老老实实做生意赚钱,却要花大把白花花的银子讨好当今皇上以及各级官吏呢?这自有徽商的道理。

一是为保全之计,寻找政治保护伞。封建时代,商人经商,常常会遇到各种恶势力的侵犯:贪官污吏的勒索、地痞流氓的敲诈、土匪盗贼的掠夺,搞得不好就会倾家荡产。因此,只有依附封建政治势力,才是保全身家之计。同时,徽商在经营过程中要同各种各样的人物打交道,买卖交易之际,难免要发生一些纠纷,有些纠纷非经衙门不得解决。而一涉官司,平时与官府有无交往,其结果就迥然不同了。徽商为了避免败诉,平时预先交结官员,以为庇护,就必不可少了。

二是为了获得垄断经营的特权。一般商人只能逐“什一之利”,但商业的垄断利润却高达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因此攫取垄断商品的经营特权就成了众多商人追逐的最高目标。在封建社会能够称得上垄断商品的,除了一些违禁品以外,就是盐和外贸商品了,而其中盐又是千家万户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明清时期,食盐实行的是官督商销的制度,商人要想获得食盐的经营垄断权,非依赖官府不可。

盐业的垄断利润极高,据记载,清代前期,淮盐在产地的价格是每斤约制钱二三文,运到江西等地销售,每斤售价六七十文,价格抬高了二三十倍,扣除运费和课税,其利润也令人咋舌。两淮之所以令徽商趋之若鹜,其原因正在这里。徽州盐商资本之所以高达几百万、上千万,其奥妙也在这里。这种垄断经营权当然受惠于官府。饮水思源,盐商对官府、对皇帝特别感恩戴德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三是为了扩大影响,提高声望,有利竞争。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全国涌现出不少大商帮,他们活跃在各地市场上。徽商作为一个地域性商帮,与其他商帮势必产生激烈的竞争。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设法扩大影响,提高声望,而要达到这一目的,除了自身的信誉以外,加强与封建政治势力的关系当然是十分必要的。徽人汪道昆曾说,徽商“游大人而为名高”,“游大人”之所以能够“名高”,一来可以抬高自己的身份;二来可以通过“大人”为自己延誉。

四是少数徽商交结官员是为了借势行私。一些徽商采取卑鄙的手段交结官员,是为了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如明万历年间,徽州盐商程守训,有万贯家私,却并不满足,一心只想攀附权贵,牟取更大暴利。他带着白花花的银子从扬州到了京师,四处行贿请托,投到了太监陈增的门下。借着陈增的门路,他向万历皇帝上了一个奏本,建议设立矿监、税使,搜刮民财。深合神宗心意,旋即付诸实施,大批太监被委为矿监、税使,派往各地课敛诛求。陈增也被委以美差,任山东、直隶的矿监兼税使。程守训因上书有功,当上了陈增的参随,跟着陈增离开京师到了徐州。

程守训本是个商人,对商人的情况自然了如指掌,帮助陈增出谋划策,专以刻剥商人为能事。搜刮来的民脂民膏,除了一部分上交给万历皇帝,大多数落入了陈增的私囊,程守训也从中渔利,收入比起盐商来要高出十倍、百倍。陈增对程守训言听计从,还把他召为侄婿,但程守训并不满足于一个参随的名义,凭着商人的精明,他深知权力的重要,有了权便可搜刮更多的钱,有了钱便可买到更大的官权,如此左右逢源,似滚雪球一般,方可滚得个大富大贵。他用搜刮来的钱财捐了个中书舍人、入直武英殿的官衔。有了官衔,再加上太监陈增这座靠山,程守训更是骄横不可一世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