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别山下:一段珍藏的往事

风起潮涌:一个明星风投家成长史 作者:张向荣


 

传诵了无数神话的大别山,今天又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小生命。从乱象丛生的县城,来到温厚朴实的大别山,汪潮涌无疑是幸运的。在这群山环抱的大山里,他避开了乱世的风风雨雨,在亲人的羽翼下渐渐长大。

连绵起伏的大山,淳朴善良的亲人,还有一段段爱的往事。

陌生的峡谷

数不清黄河有几道弯,

数不清大别有几座山。

十二万大军破天险,

千里跃进大别山。

千里挺进大别山,这招险棋,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有着转折性的意义。刘邓大军因此闻名九州,大别山的名字从此也响彻了整个中国。

大别山,位于湖北省、河南省、安徽省交界处,是长江和淮河的分水岭。山势东南西北走向,全长270千米,主峰天堂寨,海拔1 729米,位于湖北省罗田县东北。大别山西接桐柏山,东连张八岭,三山合称淮阳山。

伯父抱着熟睡的汪潮涌从城里回到了大别山区农村。一觉醒来,小潮涌觉得一切都变得陌生了。没有了爸爸妈妈,没有了哥哥姐姐,没有了家里的一切。这是什么地方?看着陌生的“父母”,小潮涌哭闹起来。伯父伯母搂着小潮涌又是喂东西、又是亲他,心疼得不得了。

大别山,高过天,

小路弯弯绕云间,

大别山,烈火燃,

创建了根据地鄂豫皖,

大别山,鲜血染,

培育了英雄千千万。

哭过、吃过以后,小潮涌在养父母淳朴的歌声中,安静地睡着了。培育了英雄千千万的大别山同样滋润这个未来的金融人才健康长大。陌生的峡谷原来也如此温馨。

非转农,是对,是错

伯父伯母没有孩子,因此,抱回汪潮涌后,两人对小潮涌疼爱至极,当做亲生儿子来养。而开始慢慢学会说话的汪潮涌则直接就喊他们爸妈,更让两位老人心头发热。慢慢地,养父母希望汪潮涌长大后能永远留在自己身边。他们产生了将小潮涌的户口迁到农村,迁到自己户口本上的念头。

此时,社会仍然一片混乱。汪潮涌的父母仍被关在牛棚。伯父的提议得到了汪学琦夫妇的认可。因为当时,作为“牛鬼蛇神”和“臭老九”的子女,汪潮涌的出身将会给他带来一系列的麻烦,甚至会影响他的一生。迁到农村,这个战火不太厉害的地方,成为一个根正苗红的农民,这对汪潮涌可能是比较有利的。

谁都不知道,这场“文化大革命”何时才能结束,这种“出身论”何时才会失效。没有人知道,十几年后,一切都将颠倒过来。

汪潮涌的户口被迁到了农村伯父家里,汪学琦夫妇庆幸孩子得到了保护,伯父一家感到吃了一颗定心丸:小潮涌永远不会离开他们了。

作为父母,他们的心情和举动当然完全可以理解。只是养父母没有料到,这个户口,并没有像他们想的那样,如愿以偿地将汪潮涌锁在他们身边。十几年后,汪潮涌不仅走出了大别山,走出了省会武汉,而且走出了北京,走出了中国。

山间放牛娃:我们都是好孩子

小潮涌慢慢长大了,他亲热地喊伯父伯母为爸妈。他和村里的孩子成了铁杆的小伙伴,四处玩耍,爬山、戏水、割草、放牛。汪潮涌理所当然地爱上了大别山的一切,养父母、小伙伴们、山上的林子,村里的小溪、庄稼、蝴蝶等。小潮涌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孩子,他爱上了这里的绿水青山,爱上了无忧无虑的乡村生活。

农村的生活其实很苦,经常也是饥一顿、饱一顿,但汪潮涌和养父母在一起很快乐。孩子的心是容易满足的,一切辛苦在小潮涌眼里都比不过玩耍的快乐。

等到懂事后,汪潮涌知道了自己的养父母其实是伯父、伯母,自己的亲生父母都在城里。但这并不影响他对养父母和大别山的感情,相反,他更爱这里的一切了。

1971年,汪潮涌在村里的小学开始了自己的读书生涯。这一年,他正好6岁。每天放学回家后,汪潮涌把书包一丢,就赶忙帮着养父母放牛、砍柴、养猪。他知道养父母的辛苦,因此从来不主动向他们要钱买零食。除去买课本之外,当时上学唯一的花费就是买文具。汪潮涌说:“我记得一根铅笔5分钱,一个鸡蛋也卖5分钱,我们家就用鸡蛋换铅笔。”

尽管日子过得非常辛苦,但回忆起这段岁月,汪潮涌仍然笑着说:“那时候念书还是挺幸福的,因为非常自由,没有压力,没有作业,和青山绿水非常接近。”边学边玩边帮家里干活,汪潮涌感觉很好。“至少比现在城市里的孩子幸福”。知足者常乐,能忍者自安。

汪潮涌就是这样,从放牛娃开始,走过一道道山,趟过一条条河。这个大别山的儿子,从此开始走出了自己一步步艰苦而又辉煌的道路。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